内容详情
江河湖海潮
——新教育实验的萧山实践
■章建平
新教育实验是润泽生命的事业。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是较早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区域,我们始终“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更相信每一个实验区域都能用自己独特的生长方式,诠释和演绎新教育实验的丰富内涵。萧山新教育实验在实践中形成鲜明的特色,具有“江、河、湖、海、潮”的独特气韵。
“江”的开阔——
始终与时俱进,迈向教育现代化
钱塘江奔流不息。萧山有三分之一的土地,是我们的父辈向钱塘江、向大海围垦而来。20世纪60年代,在白茫茫的滩涂上,萧山人民肩挑背扛,历时42年,造地54万亩,以血汗开创出围垦大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这种“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围垦精神,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也深深烙印在萧山教育的基因里。
当城市创新活力持续迸发,数智赋能正在成为萧山拥抱教育现代化浪潮的核心引擎。近年来,我们把数字教育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不断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式变革和教育生态优化。我们以“数智教育”的战略为引领,成功创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区,并率先构建“AI+教育”的萧山模式,成为教育部“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和“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区”。如今,全区中小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实现全覆盖,生成式AI技术已深度融入校园安全、心理健康、学科教学等场景,为师生营造了更安全、更高效、更个性化的教育环境。萧山教育数字化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三,我们用连年进位的区域教育现代化指数,回应时代对高质量教育的呼唤。
“河”的绵延——
滋养课程沃土,拓宽生命维度
萧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浙东运河与京杭大运河在萧山交汇,流淌出千年文韵,让我们感受到穿越时空的诗意与浪漫。河流,是生命的绵延与拓展。我们以“完美教室”为舟,以“卓越课程”为楫,摆渡莘莘学子驶向成长彼岸。
我们致力于缔造教室的新样态,打造“一班一世界、一室一精彩”的“完美教室”,守住每一个孩子,擦亮每一个日子。同时,我们以数智赋能,在线下推进智慧课堂建设,通过新建、提升、改造、优化各类创新实验室、数字阅览室、智慧农场等项目,建成中小学新型教学空间298个,智慧课堂应用覆盖全区61所学校、1678个班级,师生互动参与率高达92%。我们在线上普及数字资源和网络学习空间,每年建设网络学习课程300余个,建成了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情境化、多样化为特征的智慧教育环境,实现了校校有新空间、处处有学习场的愿景。
我们致力于打造课程的新范式。朱永新教授曾说,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了生命的卓越性。好的课程,让师生生命都变得与众不同。我们构建“微课云集”资源库,实现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动态管理和智能推送。我们打破学校围墙,整合本土地域文化资源,用技术支撑项目式、主题式、跨学科式学习,运用VR技术,让千年文脉“活”在当下,让学生沉浸式探访跨湖桥遗址,感受围垦精神;开展“寻访浙东唐诗之路”综合实践活动,用AI辅助赏析与创作,让古运河畔的千年诗韵在云端流淌、在校园回响;将“卧薪尝胆”的坚韧、“求真向善”的诗心融入德育,用文化深沉的力量,为孩子的精神世界打下明亮的底色。这些课程,既是对生命的真挚回应,更是对未来的诗意追求。
“湖”的深沉——
传承千年文脉,厚植教育底蕴
湘湖是萧山的母亲湖,孕育了萧山深厚的历史底蕴。8000年前,萧山先民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打造了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独木舟。2500年前,越王勾践在湘湖城山,留下了“卧薪尝胆”的励志典故。盛唐初期,湘湖边上的思家桥村,走出了浙江第一个状元——大诗人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的“乡音”就是萧山话。到了1928年,浙江创办了两所有深远影响的学校。一所是蔡元培先生在西湖边的孤山创立的国立艺术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另一所是陶行知先生在湘湖边的定山创办的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被喻为“浙江的晓庄”,点亮了中国乡村教育的星火。
近年来,萧山区委、区政府始终秉持“对教育再怎么投入也不为过”的理念,对教育始终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萧山深厚的历史底蕴、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为新教育实验的萧山实践提供了丰厚的土壤。19年前,当新教育实验的第一粒种子播撒在“萧然大地”,我们就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起点、以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为路径,锁定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育、建设数码社区等重点项目,优化萧山教育的治理策略,深化萧山教育的课程改革,诗化全区师生的教育生活。我们先后承办了新教育实验开放周、“5+2”通识培训、新教育实验研讨会、新教育实验示范学校开放日等活动,萧山的新教育实验逐渐从一校一域的探索,成长为走向全国的品牌。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目睹了AI重塑社会的伟力,开始思考:技术如何真正服务于人的成长?如何让“千人千面”的教与学成为可能?如何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被看见、被“点燃”?这些追问,也成为我们深化新教育实验的重要支点。
“海”的包容——
坚持开门办教,实现优质均衡
萧山地处杭州湾,通江达海的地域优势,使这座城市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萧山教育同样如此。萧山是浙江唯一一个常住人口超200万的县(市、区),持续的人口流入,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萧山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萧山区委、区政府赋予萧山教育的使命,就是实现优质均衡,就是要让“家家门口都有好学校”。为此,我们通过“高校+新校”“名校+新校”等模式,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去年6月,我们与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签约,共同打造两所实验学校。今年9月,投资总额8.2亿元、规模60个班级的“杭州新教育实验中学”即将正式启用。在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的指导下,我们有信心把这所学校打造成全国新教育实验旗舰校、长三角素质教育窗口校、杭州未来学校的先行校、萧山百姓向往的品牌校。
讲台的高度决定城市未来的高度。我们持续深化新教育实验四大共同体建设,以“校长共同体”转变校长理念,提升办学格局;以“啃读者共同体”潜心共读,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以“班主任共同体”凝聚力量,破解“完美教室”的密码;以“新教师共同体”着眼课堂,指导教师提升教学技能,引领教师队伍建设呈现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在职特级教师34人、正高级教师35人、教育高层次人才1441人。教师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热忱,成为点亮课堂、守护学生成长的万千星火。
“潮”的奔竞——
勇立时代潮头,激扬创新变革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奔涌向前的潮水,凝聚了“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
我们用数智赋能治理变革,基于浙江省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和政务数据底座,打造了“尚学萧山”数字平台,开发了萧山教育数智驾驶舱及党建数字化、家校社协同治理、学校膳食管理等应用程序,实现了“一屏洞悉全域”。
我们用数智赋能减负提质,开发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让教师告别“大水漫灌”,实现“精准滴灌”,让学生告别“题海行舟”,找到“最佳航道”。同时,开发智慧作业系统,及时记录、分析和赋能个体成长。目前,全区已有智慧作业项目试点学校125所,形成了作业形式改革创新的萧山模式。
我们用数智赋能评价转型,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业评价体系,打造萧山“湘湖好少年”评价模型,探索基于过程性数据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为每个孩子建立“数字成长档案”,从分数导向转向素养画像,生成个性化成长图谱。在萧山,评价不再是一个终点,而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助推器”,它捕捉点滴进步,发掘多元潜能,让每一个独特的“种子”都能被看见、被相信。
“江河湖海潮”五水交融,滋养了萧山教育的气质底蕴。我们将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秉持“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砥砺前行,创新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萧山的实践、思考和力量。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本文为作者于2025年新教育实验研讨会上的发言,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