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林来建:乡校点灯人,景中筑梦家
■本报记者 王艳芳
个人档案
林来建,如东县河口镇景安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全国模范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南通市领航校长,南通市首批优秀校长;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19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优秀奖、2024年江苏省基础教育优秀创新案例等奖项获得者。林来建坚持和老师们一起,致力于“合作学习景中样式”实践研究,构建创造式学习“景行”课堂,取得显著成果,充分发挥了课堂改革的辐射引领作用。
另眼看他
没有一个卓越学校和卓越校长是“容易”的,景安初中和林来建校长自然也是这样,无法走出“成如容易却艰辛”的“规律之轨”。乡村初中生存都有不小压力,何况还要求得不俗的发展呢?来建和当下“景中”则有更难之处:前任校长时期,学校在一定意义上,已然走到“中国乡村初中教育”的高峰位置;“创业艰辛守业难”,而要在前期的基础上把学校带到更高发展境界,自是难上加难,来建做到了,学校做好了:学生学业质量依然坚挺;学校内涵建设不断攀高履新,“景行文化”“景行课程”等也次第开花,绽放精彩。乡村特质继续坚守,现代气息扑面而来,从理念到行动,看不到一点滞后的痕迹,有的是与时偕行、至善不止的新象……对这样的校长及其学校,除了诚表“服膺”之外,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当然也不是没有,那就是,“虽不能至”,景行行止,奋力追赶……
——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原副院长 冯卫东
2021年,林校长加入我领衔的省初中名校长工作室,我们互学共进的机会更多了。我多次到景安初中学习,校园内“我在景中,景中有我”两句话每次都会触发我思考,我想这“景”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指景安初中,还特指教育的风景——那是生命成长、精神拔节的动人风景。
他是执着的“景中”人。景安初中是林校长的母校,他回母校工作,这一回归就是33年。他从普通的语文教师到担任书记、校长,却从未离开语文课堂。他用自己的经历、行动描绘“景中”人的执着。
他是智慧的“景中”人。林校长亲历了景安初中课堂改革的整个过程,他是学校课改的设计者、实践者、推进者。近年来,他提出“景行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现代教育理念融合,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凝练立德树人的校本表达。他用自己的育人实践、办学追求诠释“景中”人的智慧。
他是幸福的“景中”人。景安初中在如东县河口镇深处,学校周围农田环绕,它在那不喧不闹,却成为基础教育响当当的风景。林校长带着他“景行教育”的梦想,不疾不徐,行走在“景中”成为“风景”。他用笃定与沉静,定义“景中”人的幸福。
——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无锡市东林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叶映峰
在我们如东,来建校长是个宝藏校长,他和景安初中是从景安这块红色沃土中走出来的传奇。不管有多少困难,他都乐呵呵地笑迎,在解决问题中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渐渐地,他能四两拨千斤地解决难题,带着学校不断跨越。很多教育同行对景安初中的课堂生态羡慕不已,看着来建校长云淡风轻地介绍觉得没什么了不得,但他对待教师像家人般的呵护,对待学生像慈父般的关怀等等这些课堂背后的深情又有几人能达到?大家都在推合作学习,但有几个校长能把合作学习做得这么深,研究得这么透,拓展得这么广?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全身心做教育的校长,他知行合一地做到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正高级教师,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如东县马塘中学党委书记 葛家梅
在如东县西北部的平畴沃野间,坐落着一片以烈士之名命名的红色热土——景安。这里曾是抗日英雄吴景安战斗过的土地,如今,海启高速公路如动脉穿境而过。历经从盐碱荒地到鱼米之乡的沧桑巨变,这片土地始终保持着淳朴的农耕本色。
如东县河口镇景安初级中学坐落于此。学校距离县城40多公里,共有五六百个学生,留守儿童数量占八成。这所规模不大的乡村学校是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学校,曾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景安初中党支部书记、校长林来建,每天清晨和晚上都站在校门口迎送学生,身影与“景安”校名相互映照——这两个字,既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灯塔。30多年来,林来建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这片土地的传承。
从“好老师”到“有贡献的人”
1992年,20岁出头的林来建从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毕业,回到如东老家任教。本应分配到小学的他,却阴差阳错分到了母校景安初中。“随遇而安”的他许下心愿:“要努力做个好老师。”
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我读初中时的班主任冯素梅就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好老师。”那时,林来建家境贫寒,学校离家又远,遇上雨雪天气,没法回家吃中饭,便只能饿着肚子上课。冯老师知道后,总是拉着林来建和几个同样家庭困难的学生到家里吃饭。学生们很感动,但冯老师说:“家里饭做多了,你们来吃饭是在帮我的忙呢。你们好好学习,长大了为社会多作贡献,就是帮了我更大的忙。”那时,林来建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做个像冯老师这样,对家乡、对他人有贡献的人”。
什么是有贡献的人?做了教师的林来建认为,这样的人首先一定要能给学生带来知识。于是,中师学历的他点灯苦读,通过自学考试,先后取得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专、本科学历。短短几年,读的书有“一人多高”,他成了学生眼中会教书的好老师、同事心中有才华的人。
林来建认为,“有贡献的人”要能给孩子带来帮助。
有一年新学期开学,初一年级迎来一名特殊学生小研(化名)。小研是孤儿,家庭贫困。林来建了解情况后,不仅联系当地政府为孩子申请了补助,还隔三岔五邀请她到家里,让妻子为小研开小灶、补充营养,逢年过节还会给她买新衣服乃至办年货。小研更加用心学习,成绩逐步提升,最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
一次,林来建得知,学校有个孩子父母常年在外工作,缺少关爱,渐渐变得消沉、自我封闭,产生了厌学情绪。他第一时间和班主任上门家访,推心置腹和孩子交流,多次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最终,他的真诚打开了孩子的心扉,孩子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毕业时考入如东县高级中学。
为了给留守儿童撑起一把遮风挡雨的伞,林来建在学校推行“1+3+5”爱心工程,由1名党员干部带领3名教师,每人定向帮扶5名留守儿童,每周找孩子谈心一次,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每周双休日电话家访一次,督促孩子学习和作业;每月与孩子父母联系一次,汇报学习与生活情况,加强家校联系;每学期家访一次,实行送温暖行动。
在林来建看来,“有贡献的人”还得是能解决问题的人。
有学生在给林来建的信中提出,希望学校食堂能提供多样的食物种类供大家选择。食堂很快有了改变。如今,景安初中推行选餐制,每周五放学学生把学校发的“菜单”带回家,自主选择下周的套餐。在校就餐时,只需简单“刷脸”,就能吃到一份独属于自己的餐食。“校长能采纳我们的建议,很有成就感。”学生们纷纷感慨。
景安初中周边没有繁华的街道,只有大片的农田和阵阵蛙鸣。农忙时节,学校门口的水泥路上晒满小麦、大豆……接孩子的家长多有抱怨。林来建默默记下,和颜悦色地和村民商量。“林校长,您说什么我们都支持,下次一定注意。”村民说。很快,晒满农作物的道路敞亮了,通畅了。
学校不远处一户农家老人去世,按照习俗要吹吹打打。马上就要中考,如何保证孩子们的休息?林来建找过去,心平气和地商量,人家回道:“您放心,我们绝对不打扰孩子们中考。”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的共同支持。”林来建坚信,教育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整个乡土社会同频共振、凝聚合力。家访时,他与乡民探讨节气农事里的育人智慧;社区活动,他邀请抗战老兵讲述耙齿凌战役的壮烈故事;家长会上,他倡导建立家校社育人共同体。在景安这个48平方公里的“大教室”里,他始终用行动诠释自己对“乡村教育人”的理解——教育,就是唤醒整片土地的生命力来滋养成长。
课堂活了,学生变了
采访中,记者随机走进景安初中一个班级,一位语文教师抛出问题:“《马说》中的‘千里马’‘饲马者’‘奴隶人’各比喻什么样的人?”分成六个小组、围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们立刻讨论起来,并将发言要点写在各小组白板上。“白板就是你们的‘阵地’。”教师风趣地表示。五六分钟后,讨论结束,汇报开始。一位学生最先举手,于是她成为“小老师”,代表所在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并与其他同学互动。
在景安初中,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的课堂模式已是常态。早在2008年,学校就着手推进课堂改革。“我们的生源以周围农村的留守儿童为主,学校希望通过改变‘一讲到底’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个性、友善互助的情怀。”林来建说。但改什么、怎么改,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
景安初中校园不大,一条200米长的香樟大道贯通南北,楼栋一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塑胶跑道只有200米……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社会资源,景安初中所拥有的都不算优质。副校长徐建国和林来建共事30多年,他说,“林校长最挂念的,一直是如何让乡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2015年,林来建任景安初中副校长,分管教学。那时,南通市的课堂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一个傍晚,时任校长孙刘华找来林来建,两人站在教学楼的走廊上,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最终,他们决定:“还是要进行课堂改革,并且一定要改得彻底、直达本质。”
最开始,有些教师不以为然:“一直都在说课堂改革,真不知道要从何改起,改成什么样?”但孙刘华和林来建并不着急,他们知道,课改需要时间厘清认识,需要重新调整教与学的关系,需要时间唤醒教师的课改自觉。
他们先后走访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等诸多课改名校,将研课作为每天的常规工作。每次听课,他们用最简易的照相机拍下师生课堂的瞬间,并写出详细的课例分析,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带领教师们一起研讨。
针对学生实际,他们提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6—7人,以会议商讨的形式围坐一起,侧身面对黑板和老师。与此同时,推广“问题伴学”课堂,由教师抛出问题进行引导式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倾听、合作、展示、总结,建立互助式学伴关系,每组学生在身后的白板上进行成果总结、展示。
孙刘华和林来建在学校试点推动“一课两上”活动——同样的内容在两个班级用不同的方式教学,然后进行原题测试。结果显示,两个班差距很大,用新授课方式的班级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授课方式的班级。数据说了话。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进入课改行列。
学校还定期开设师生研讨课,每个年级、每个学科、每个教学责任人轮流上课。一个班在台上上课,全年级学生在下面同步参与,边观摩、边学习、边思考。研讨课结束,学生评课。评课的学生要说清楚,我是怎么做的,别人比我好在哪里,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等。如此,景安初中表达的“教学”又有了新含义,包括“教师教学生学”“学生教其他学生学”“教其他学生自己学”,等等。
2017年,林来建任景安初中校长,除了继续推进课堂改革,他还和教师们一起优化课堂环节和课堂教学体系,形成交流互助、善于倾听、敢于展示、勇于创新、多样合作开放的学习文化,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景中模式,进一步增强辐射性和引领力。2018年,《教学关怀:农村寄宿制初中合作学习景中样式的实践研究》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后来又获评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了!”徐建国回忆,随着课改的推进,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原先在课堂上沉默寡言的“潜能生”被唤醒,积极投入学习情境,并通过课堂展示找到自信,一个个能说会道,发表观点落落大方。
这样的课堂改革景安初中坚持了十多年,教育教学成绩持续高位走强,一批批偏远农村的孩子,在家门口就享受到高质量教育,升入心仪的学校。
“我在景中,景中有我”
暮色中,景安初中创客教室灯火通明,七年级学生冯宁逸正小心翼翼地调试手中的机器人模型:“校长您看,这个传感器能识别不同颜色的垃圾分类。”林来建俯身观察,手指轻轻拂过模型上的焊点:“上周你说传感器反应慢,现在解决了吗?”少年眼睛发亮,指着电路板上新增的元件说:“加了这个电容,延迟减少了。”
“学校刚开设创客课程时,设备只有几台旧电脑和零件箱。”林来建回忆说,后来如东县河口镇党委政府得知相关情况后,高度关注,积极支持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如今,创客教室摆满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墙上挂满了奖状——近3年,学校有200多人次在国际国内创客比赛中获奖,“如东旋风”名号不胫而走,学校成为南通市创客教育基地,“农村初中基于创客教育的科技课程建设”项目获评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优秀建设项目。
创客教育的蓬勃发展,让林来建更加坚定了从乡村实际出发开发特色课程的想法,“乡村学校的课程更要接地气”。于是,学校又有了从农田走进课堂的营养课程——学生在食堂师傅指导下,用本地当季蔬菜设计菜谱;有了穿梭在田埂间的游学课程——生物老师带着学生辨认庄稼,语文老师则让大家用方言吟诵农事诗。如今,景安初中开设了小事德育课程、唱响人生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等十多种品牌课程。
“我们的课程专任教师很少。”2015年到景安初中时,黄婷是学校第一个科班美术教师,“林校长跟我们说,‘一个好老师应该能带来一门好课程’,大家都很努力,用自己的专长给学生带来成长。”在林来建的鼓励下,黄婷开设美术社团,开展美术特长生教育,每年都有十几个孩子因此升入重点中学。美术逐渐成为景安初中的品牌学科,黄婷也在当地小有名气。
在景安初中历史教师左王玲看来,“林校长虽然个子不高,但威信很高”。3年前,刚入职的她听说校长要来听课,手心都攥出了汗。那次她的教案改了七八遍,正式上课时还是有几处卡了壳。评课时,林来建只字没谈她的教学失误,而是递来一杯水:“没想到你第一次上课就这么好,如果声音能更大点、让学生也积极参与进来,就更好了。”
为了帮助新教师们尽快熟悉学校的课堂改革理念和学习模式,林来建每年进行新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培训,带着大家开展多轮次的试水课、舞台课、研讨课、比武课,为他们设定成长目标、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他们“一年内上路子,两年内压担子,三年内结果子”。
近几年来,全国30多个省份、9万多人次到景安初中观摩学习,不少区域和学校借鉴推广“景中模式”,很多教育同行对景安初中的课堂生态羡慕不已。“林来建校长对待教师像家人般呵护,对待学生像慈父般关怀,他在这些课堂背后注入了太多深情。”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葛家梅认为,“他知行合一地做到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每天,林来建用脚步丈量校园的每寸土地:在食堂窗口看学生打饭,用手试试保温桶的温度;到校门口迎接学生,一坚持就是十几年;在每一间教室驻足,观察学生课堂反应;蹲在操场边,检查跑道接缝处是否有松动。景安初中只有40亩,但往往没到中午,他的步数就到了2万。
林来建的办公室原本在学校综合楼,但他搬上桌子和电脑,将自己“安插”进了初三教师的办公室。看到有老师带了自己家桃树结的果子,他随手拿一个,用旁边的水龙头一冲就吃;有老师一边批改试卷一边叹气,他走上去,递上一片西瓜;有年轻教师讲到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他立马起身示范;天冷时,他还买来牛奶,用热水温好,递给老师们喝……
林来建的妻子熊金红同为景中教职工,她早已习惯在丈夫出差时随时接受“临时任务”:“有时让我去看看某个学生生病有没有好,有时让我打扫下活动室的卫生,还有时让我给老师们买点零食……”
采访结束时,教室的灯光透过玻璃洒在校园的围墙上,“我在景中,景中有我”8个字熠熠生辉。林来建站在墙下,身影拉得很长。这位将30年光阴都种在这里的乡村校长,用自己的坚守诠释了乡村教育者的三重境界:传道授业的经师,立德树人的人师,振兴乡村的“大先生”。在这里,教育是田间地头的课堂,是师生围坐的讨论,是焊枪下跳跃的火花,让每个乡村孩子都有了昂首走向远方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