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点燃集体智慧的火种
——读《合作学习:实用技能、基本原则及常见问题》
■周俊根
《合作学习:实用技能、
基本原则及常见问题》
[新加坡]乔治·M.雅各布斯/等 著
宁波出版社
夏日悠长,窗外蝉鸣时急时缓,我在暑热中沉浸于乔治·M.雅各布斯、迈克尔·A.帕瓦和劳·范恩合著的《合作学习:实用技能、基本原则及常见问题》一书。书中的字句宛如清泉,滋润着我心中对教学改革的渴望。当前,学校正积极推进基于“学思融通”的“6+1”学展课堂教学改革。书中阐述的合作学习理念似一束光,既照亮了前行的方向,也印证了我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反思。当读到“合作学习并非简单地将学生放在一起工作”时,我内心深受触动——的确,真正的合作从不是物理空间的靠近,而是心灵的化学反应。
在学展课堂中,“展”是学习成果最鲜活的亮相。但我过去常陷于一种困境:小组展示时,总是只有少数人侃侃而谈,多数学生成了沉默的背景。书中一针见血指出,这种状况往往源于“搭便车”现象——有人未承担起个体责任。雅各布斯等人在书中反复强调“个体责任”与“积极互赖”两大核心原则。这使我想起教学《将相和》时,若采用书中“拼图法”策略,把课文内容分成“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几个关键情节,让不同小组成为某一部分的“专家”深入探究,再重组为新的小组进行整合展示,每个成员都握有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便能真正实现责任均担、互相依赖。如此,学生展示便不再是少数人的独角戏,而成为集体智慧的交响。书中点明:“合作学习的核心是积极互赖,它使个体成功与小组成功密不可分。”当学生真切地感到彼此互相需要时,展示便会迸发出集体智慧的火花。
合作学习绝非自然而然发生的本能,需要切实的技能训练。书中提供了大量实用策略,如“三步访谈法”“发言卡”“轮流发言”等,这些不正是为“6+1”学展课堂“展”的环节量身定制的表达工具吗?我意识到,语文课小组讨论有时失焦、无序,就在于缺少这些“脚手架”。比如在习作讲评中,若引入“三步访谈法”,先让同伴两两互评习作,分别担任“采访者”和“讲述者”,之后角色互换,最后在小组内分享收获。如此结构化的交流,能促使每个学生都深度参与,也为后续展示积累更丰富多元的素材。书中引用约翰逊兄弟之言:“合作技能必须像学术内容一样被明确教授和练习。”此语如锤,敲醒了我:展示的从容与深度,其背后是合作技能精心浇灌的结果。
合作学习的更深远意义,在于培养面向未来的社会性素养。书中“合作技能即生存技能”的论断,恰与学展课堂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在语文课堂上,无论是探究《猎人海力布》民间故事的魅力,还是辩论《圆明园的毁灭》历史的多重意义,那些在合作中倾听、表达、协商、解决冲突的过程,本就是最鲜活的社会学习实践。语文学习不仅是语言的习得,更是思想的碰撞与人格的成长。当学生们在合作中学会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在展示中懂得尊重差异、欣赏他人,这些素养便如春风化雨般,在集体探究的土壤里自然萌发。
掩卷沉思,雅各布斯等人的合作学习理念对“6+1”学展课堂的深入推进而言,犹如一剂对症良方。书中强调的“个体责任”与“积极互赖”原则,为“展”注入公平参与的内驱力;其设计的结构化技能训练,则为“展”铺就精彩纷呈的坚实路径。而合作过程中自然孕育的社会性素养,更让“展”超越单纯的知识输出,升华为生命成长的深刻见证。
新的学期,我期待将书中智慧化作课堂实践,在语文课堂上精心培育合作的土壤,让孩子们在彼此协作中互相照亮。合作学习真正点亮的,不只是课堂的鲜活生机,更是孩子们未来人生中彼此照亮、并肩前行的希望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