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以教育家精神涵养高尚师德
■刘永万 姜颖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涵盖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大维度的核心要义,旗帜鲜明地倡导“经师”与“人师”的高度统一,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大时代价值。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当前深化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
夯实师德根基,从“育己”到“育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以教育者内在的修身立德为坚实起点,方能由己及人,实现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教育者要做到“育己”,首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深刻践行“为人师表”的深刻内涵。同时,涵养共情能力,厚植人文情怀,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此外,教师还应积极汲取中华优秀教育智慧,在持续学习和独立思考中精进业务能力,提升育人境界。
立足学科育人,从“知识传授”到“能力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在于教师立足学科本质,务实构建并践行本学科的育人价值体系,将育人目标融入具体教学实践,通过学科能力的培养同步塑造学生的必备品格。
以数学学科“确定位置”的教学进阶为例,这一过程展现了如何通过学科教学实现育人价值的层级跃升。自我中心阶段,学生以“我”的视角,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位置,初步建立空间感知;群体协作阶段,学生转向“我们”的共同参照系,用“东西南北”描述位置,培养协作意识与规则思维;对象化思维阶段,学生通过“数对”精准定位“对方”,发展逻辑思维与客观分析能力;抽象理性阶段,学生以“第三方”视角,用“方向+角度+距离”描述位置,形成理性思维。
这一进阶不仅是数学技能的积累,更是学生思维品格的发展,助力学生淬炼理性思维、空间观念与合作意识。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将品格培养无痕融入能力发展脉络,正是学科育人的务实体现。
激发内驱力,从“规限约束”到“价值引领”。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学校应超越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以价值引导凝聚共识,激发教师内在动力。
以班主任工作安排为例,做好班主任工作需要人际交往、组织协调、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学校应立足教师实际,在事务性工作中嵌入能力培养,使其在实践中获得专业成长;班主任的管理经验能反哺学科教学,学校可以引导教师更贴近学生真实需求,实现育人效果的倍增;通过树立典型,突出教育工作的意义感与幸福感,引导教师超越功利性目标,在育人实践中获得精神满足。
这种以价值认同为核心的管理方式,其效果远胜于强制要求。当教师真正认同工作的意义时,教育行为自然会充满温度与智慧,从“知识传授者”升华为“全面发展引路人”,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创造”。此时,高尚师德不再是外部约束的结果,而是源于内心的自觉与价值的认同。师德师风建设的最高境界,正是让教师在专业能力提升与情感价值认可的双重驱动下实现自我超越,走向教育生命的丰盈与自由。
(作者系淮安市实验小学长征校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