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浅论师道的传承与创新
■卢耀东
校园里,晨曦微露。一位老教师默默伫立在校训石前,轻轻拂拭其上的浮尘。那一刻,我仿佛看见师道在岁月中的流转——它既是传承千载的烛光,更需在新的时代被点燃。师道养成,不仅关乎教育兴衰,更牵系民族未来。新时代,学校管理者应引领师道的传承与创新,使师道之光在今日校园中焕发新的生机与力量。
师道之思:当传统与现代碰撞
传统师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厚重情感连接,在当下正悄然松动,师生关系日渐走向契约化与松散化。
再者,教育生态存在“重术轻道”现象,多知识传授之“术”,而少精神引领之“道”。我们常精心策划教学技能大赛,却少有深度的师德研讨;热衷于评比课堂效率,却怠于涵养教师的精神气象。如《礼记·学记》所言:“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此外,年轻教师初登杏坛,往往怀揣理想却缺乏精神航标,对“为师之道”的理解多流于教学任务层面。年长教师虽经验丰富,却未必能以鲜活的方式传递那份深沉的教育情怀与职业操守。
师道养成:从多个维度涵养精神
对此,管理者需引领构建多维立体的师道涵养体系,使之成为教师精神成长的丰沃土壤。
强化精神传承,铸造师道之魂。传承师道需要“仪式感”的滋养。我校郑重举办入职礼,让新教师在典礼上庄严宣誓,厚植职业自豪感和敬畏心;退休仪式上,邀请老教师讲述自己的教坛岁月,同时为退休教师制作纪念册,让“尊师重道”可感可触、入脑入心。
推动师徒共研,加强“活态”传承。实施“青蓝工程”,促成师徒共研。资深教师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分享教育经验,年轻教师则带来新的教育实践方法,师道在双向奔赴中完成创造性转化。
深化专业赋能,夯实师道之基。师道尊严,深植于专业尊严。管理者需为教师铺设清晰的成长阶梯,如建立分层分类的研修体系,为新教师提供教育教学“支架”,为成熟教师搭建课题研究平台,为卓越教师创设工作室并发挥其引领辐射作用。
打破“孤岛”状态,构建发展共同体。我校积极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鼓励跨学科协作教研,设立“教学创新工作坊”,引导教师从各自为战走向智慧共生。
师道生长:滋养文化生态
健康清朗的校园文化生态是师道生长的沃土。管理者要旗帜鲜明地倡导“尊师文化”,处处体现对教师的尊重与关怀。我校开展主题征文活动,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每年度评选“感动校园人物”,开展“榜样在身边,优秀看得见”系列活动,整理汇编优秀教师事迹并广泛宣传;在校内专门建设“崇师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师事迹,号召全体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学做“大先生”。当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尊严与温暖,其内在的师道情怀自然舒展。
我校还持续改革评价体系,改变单一分数导向,设立“育人园丁奖”,嘉奖在品德塑造、潜能激发、心灵陪伴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一位长期默默守护特殊学生成长的教师在表彰会上潸然泪下:“原来这些付出都被看见、被珍视。”这种“被看见”“被珍视”,让每一份匠心在现实中都有了坚实的落脚点。
师道发展:与未来教育共振
面向未来,传承师道须回应时代之问。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教育图景,师道的核心价值愈发凸显:对生命独特性的洞察、对价值观的引领、在复杂情境中的伦理判断与情感联结。教师,需从知识传递者跃升为意义建构的协作者与生命成长的启迪者。
同时,教育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趋势要求师道应具备更宽广的格局。教师需以开放包容之心引导学生认识多元文明,同时坚守中华教育精神之根脉。师道将在尊重差异与寻求共识的张力中,展现出更强大的包容力与创新活力。此外,管理者对教师的真诚尊重、对教育规律的敬畏、对理想的坚守,本身就是一种无声而强大的引领力量。管理者必须以“师者之师”的自觉躬身实践,方能带领整个教师团队不断前进。
校园中那位拂拭校训石的老教师,擦亮的不仅是一块石头,更是我们心中师道的明镜。师道养成,本质是心灵的耕作与精神的锻造。唯有当教师群体内心充盈、精神挺拔,师道才能如源头活水,不断奔涌更新。
(作者系宿迁学院附属学校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