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荣圣:“铆”在乡村三十一载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祁荣圣:“铆”在乡村三十一载

■本报记者 王小亮

每天早晨5:30,扬州市江都区浦头中学党支部书记祁荣圣便从城区驱车30公里赶往学校,迎接学生们的到来。这样的“自选动作”,他坚持了31年。

从1994年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祁荣圣就在心里默默立下誓言:为乡村孩子点燃希望星空。300万字的教学笔记、与留守儿童深入谈心的背影、托举青年教师成长的心路历程……30多年来,他如同钉子般“铆”在乡村。有人不解:“你的业务能力强,去城里教书多好,何必守在这里?”祁荣圣温和坚定地回答:“我留在这儿,就是想点更多的光,照亮乡村孩子的未来。”

课比天大,精益求精

熟悉祁荣圣的人都知道,“课比天大”于他而言,是刻进骨子里的行动。

为了打磨好每一节课,祁荣圣常常反复修改教案近10稿。备战省“五四杯”微课征集评比活动时,他逐字推敲教学设计,每一个标点都反复斟酌,力求完美。这份极致的认真,最终让他在强手如林的赛场上斩获一等奖,并作为获奖选手代表发言,向全省教育同仁展示乡村教育的深厚底蕴与无限可能。

他精心打磨、用心上好每一节课,争取一切机会锤炼教学技艺。2024年,他带领数学学科组参加省“名师空中课堂”优秀单元作业、试题库征集活动,设计的多个作业惠及众多师生。

祁荣圣对教育教学真谛的求索,深受李庾南老师的影响。他曾三次专程赴南通拜访这位全国名师并观摩其课堂教学,深入学习其60余载班级育人经验与“自育·互惠·立范”德育主张。经过多年学习与反思,祁荣圣立足乡村一线教学,凝练出“实践—提炼—辐射—深化”的教学路径,持续深化“问题引领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精问、引思、让学、慧学”教学主张。

扎根课堂、锐意实践、勤于反思、勇于创新,祁荣圣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扬州市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并将李庾南等名师的教育思想深情反哺他热爱的乡村课堂,点亮更多渴望知识的心灵。

专业引领,燃薪续梦

祁荣圣总是鼓励青年教师:“乡村讲台是一片广袤天地,也能育出参天大树!”他说,掌声不是要来的,是靠扎实功底和“注入学生心底的爱”灌溉出来的。坦诚的交流与贴心的点拨,让一批青年教师站稳了讲台,深深爱上这片热土上的教育事业。

“一个人的光芒有限,一群人的力量才能照亮未来。”他倾力打造的“白浦风”教科研高地,正成为教师勇攀高峰的平台。“祁书记让我明白,‘课堂的魂在学生的眼睛里’。”回忆起省级赛课获奖经历,该校数学教师郭雨婷很感慨:“是他教会我跳出教案,真正读懂学生的困惑和闪光点。”

在一次次全力托举与引领下,“白浦风”劲吹,催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厚积薄发。继李解等6位教师在省“蓝天杯”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中获得一、二等奖后,2024年,浦头中学又有2人在省“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师微课征集展示中获一等奖、6人获二等奖。

2024年5月,祁荣圣再次牵头在全区13个乡镇中学率先成立“浦头镇数学联合教研组”,创新开展“1+1”主题研修。一人授课,一人说课,众人磨课评课。工作坊如同一座熔炉,淬炼乡村数学教学的质量,探索核心素养落地的路径。

“青年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让乡村青年教师引得来、留得住,实现专业成长,对推动乡村教育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祁荣圣说。

关爱“幼苗”,温暖人心

为了拉近青年教师与乡村生活和乡土文化的距离,祁荣圣带领教师对乡村困难家庭进行帮扶,关注留守儿童,引导青年教师更深入地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内心世界,让他们坚定扎根乡村教育的决心。

祁荣圣尤其关注那些需要更多阳光的“幼苗”。他发现,校园里存在着无形的“角落”:一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孩子比较沉默,少数性格内向的学生习惯将自己隐藏。于是,“31班”应运而生。祁荣圣为毕业年级31名留守学生专门建档,并担任这个特殊集体的“班主任”,坚持每周两次深度谈心——一次联动各方力量,聚焦困难解决;一次跟踪落实情况,确保问题最终化解。

学生小勇家境贫寒,父亲希望他辍学打工贴补家用。祁荣圣一次又一次家访、苦心劝说,让小勇得以完成学业。“祁老师不仅教我读书,更教会我做人要有志气。”成家立业的小勇动情地说,“祁老师让我明白,只要心中有光,脚下的土地就能滋养梦想。”后来,小勇的女儿进入浦头中学,又成为祁荣圣的学生。跨越代际的师生情谊,是祁荣圣深耕乡土教育的动人注脚。

“祁叔,您就是我在学校里的‘靠山’!”留守学生小林的这句话,道出许多孩子的心声。家长们也将这份情谊刻进心底。一位在外打工的学生家长在电话里哽咽了:“祁老师,娃交给你,我一百个放心!”

从教 31年,从青丝到华发,祁荣圣用坚实的步履印证:以智“赋能”,以爱“润心”,久久为功,那份属于乡村教师的职业幸福,就在这平凡而伟大的守望中,熠熠生辉,灼灼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