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新答卷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苏州科技大学积极探索新时代产教融合发展路径与创新实践,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书写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新答卷

■本报通讯员 徐燕华

日前,苏州科技大学与优科豪马中国区总部举行校企联合项目签约仪式,并为产学研用创新基地揭牌。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资源、项目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培育更多创新人才,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这段校企双向奔赴的故事,是苏州科技大学近年来实施人才强校、开放融合战略的生动实践。校党委书记姜朋明表示:“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是高校教育改革和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变量,也是高校与地方共生共长的重要途径。学校以‘全方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为己任,这与江苏‘1650’产业体系、苏州‘1030’产业体系有着天然的契合点。我们将积极探索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与创新实践,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链共融,构建协同联动机制

近年来,苏州擘画了重点产业规划布局全景图谱。作为一所扎根苏州、服务地方的大学,如何更好融入地方产业发展大局?提高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的匹配度和紧密度,正是苏州科技大学的应对之策。

“身份在学校,创新创业在地方”,是学校一以贯之的人才引育理念。学校聚焦苏州电子信息、纳米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精准绘制了人才图谱,实现人才引育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近三年,共引进了国家级产业型人才6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吕喆教授依托海外引才计划全职加盟学校后,致力于机器视觉和机器人领域的研发,相关产品已被全球汽车整车厂和零部件厂广泛采用。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牛福洲团队研制出灵巧手和机械臂,采用差速动滑轮组机构,可降低控制难度,实现手爪的精准抓取,现有多家投资机构在对接进行产业化投资,并已经应用到人形机器人编程中。

企业是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如何无缝对接企业需求,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学校大胆“试水”,于2024年成立了“多院一产业”的跨学科服务架构——企业服务团,以技术咨询、项目合作、研发支持等多种形式,与来自苏州和无锡等地的130余家企业实现精准对接。

在推动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有机衔接方面,苏州科技大学谋长远、出实招,打造了一批特色产业学院,提高产业人才供给质量。长三角区块链产业学院将区块链技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专业交叉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新型人才。中马(苏州)集成电路产业学院联合中国、马来西亚两国企业,开展国际产教融合,促进产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立足区域,推动校地互融互促

城乡规划学学科服务乡村振兴和苏州古城保护,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土木工程学科服务城市更新行动……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征程中留下了一串串深刻的足迹。

从2012年起,城乡规划系教师彭锐扎根苏州高新区树山村开展“陪伴式”乡村规划,为树山村提供规划设计、生态保护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支持,制定特色农产品策划营销方案,设计乡村旅游开发特色路线和旅游文创产品等。十余年来,树山村已由一个太湖边的薄弱山村,变为全国知名的“网红村”。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罗超带领的普查团队被亲切地称为“古城细胞解剖师”,他们带着精密的仪器,长期驻扎在苏州古城区的各个角落里,对传统民居、历史院落、古树、古井、古牌坊等开展调查研究、甄选梳理,助力苏州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

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发出城市河湖协同修复技术,支撑太湖治理连续16年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学校与苏州市国防动员办公室、江苏瑞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苏州国动防护研究院,服务韧性城市建设;与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共同制定《苏州科技强农水平指数(试行)》并已实施,为苏州科技强农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共享共赢,打造校企合作标杆

苏州科技大学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将其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智囊团”、校企融合的“催化剂”、青年成长的“引路人”,将校友企业的产业、行业优势转化为学校的发展优势。

2025年苏科大“校庆日”当天,校企合作共享共赢,结出一系列丰硕成果:苏州金螳螂公益慈善基金会向学校捐资助学1000万元;学校与中建、中铁等五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校友企业、苏州市宏宇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学校成立环保产业创新研究院,助力苏州建设国家级环保技术创新高地……

学校还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朋友圈”,将企业的技术需求转化为牵引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方向,持续推动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

在新材料领域,学校联合承担苏州实验室2030专项、AI+聚合物预研等项目,开发出高性价比硅碳负极材料,与企业共同研发大容量超级电容器,产品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智能制造领域,组建“太湖光子中心前沿技术研究院”,国家级青年人才团队研发超低能耗的MESO逻辑计算芯片,相关成果在Nature正刊发表,与华为海思共同研发的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医工交叉领域,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发布的医工交叉项目揭榜挂帅榜单中,苏科大成功揭榜10多项。目前,数智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朱树先承担的“火龙罐机器人”研发成果已经得到临床试验验证。

“学校将围绕促进新质生产力跃升这条主线,聚焦立德树人,搭建人才循环新桥梁;立足解决需求,拓展校企融合新模式;促进学科专业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人才资源与企业需求深度结合、学校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创新同步提升,书写好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新答卷。”校长顾菊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