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发展需求,开发跨学科校本课程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立足学生发展需求,开发跨学科校本课程

■施乐旺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全球治理变革交织的背景下,社会问题的多维度、系统性特征日益凸显。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整合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跨学科研究与实践因此成为应用驱动型知识生产模式的核心特征。然而,传统学科壁垒型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应用驱动型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要求,更无法满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这一背景下,跨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苏州市吴江区苏州湾外国语学校立足学生发展需求,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校本课程——“跨学科统整学习项目化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跨域统整课程设计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显示,跨学科学习能激活大脑默认模式网络与背侧注意网络的协同作用,促进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动态平衡。传统的单一基础学科学习难以应对解决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跨学科统整通过建立概念网络,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与迁移应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钱永刚教授建议:“创新教育问题的破解,首先需要大力加强课外活动项目,尽可能多成立一些形象思维培养和训练课外活动小组。”“跨学科统整学习项目化课程”正是基于此理念开发的项目,通过创设与学生发展区相契合的主题课程,以解决真实问题的项目研究为载体,全学科统整学习,实现全学科育人。

学校通过跨学科项目式统整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从2020年开始,我们依据学情和校情开发建设了“四季五育跨学科统整项目化课程”,从学生熟悉的四季切入,结合苏州地域文化和特色,开发“多彩的春天”“奇妙的夏天”“喜悦的秋天”和“顽皮的冬天”四大主题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我们以“多彩的春天”为主题,围绕“春之诗(语文、英语学科)、春之彩(美育学科)、春之乐(音乐、形体学科)、春之数(数学学科)、春之秘(生物、科学学科)、春之戏(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春之食(生活、劳动)”七大元素开发跨学科项目式统整课程,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差异化设计。一年级以“春趣、春来”为主题,围绕春天的游戏展开探究;二年级以“古字生春”为主题,从“春”字的演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创造性地表达“春”;三年级以“春暖花开”为主题,探究春天的花;四年级围绕“谁最先知道春天的到来”,以“寻找报春者”为主题展开探究;五年级以“一筝戏春”为主题,从艺术创作到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的科学原理,都成了学生研究的话题;六年级则围绕苏州特产“碧螺春”展开一系列探究学习。

协同共创课程开发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背景下,人才需求呈现“T型能力结构”特征——既需纵向精深又求横向贯通。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教育通过重构知识图谱,培养学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有效回应国家在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对人才的需求。

跨学科项目式统整课程的探究领域十分广泛,普通教师不能完全满足课程开发需求,因此需要将社会各行业专业人士纳入课程开发实施团队,指导学生开展课程学习和探究。“跨学科统整学习项目化课程”不仅内容跨学科,建设主体也跨界。我们创新课程建设模式,突破传统以教育专家为主导的单一研发路径,构建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课程开发机制。在课程研发阶段,我们邀请学生家长、行业专家等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课程设计,使课程在开发之初就融入跨学科视角和跨界思维,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体系的有机整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进一步拓展教学主体,形成开放、动态的教学团队。除本校教师外,外校教师、行业专家、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甚至具备专长的学生均可成为课程的实施者。这种多元化的教学主体结构,不仅汇聚了不同领域的专业智慧,还能通过多维度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进一步提升了课程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多维创建实践场域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契合具身认知理论,通过“做中学”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输入—内化—输出”的完整学习闭环。

我们注重构建多维、适切、真实的实践场域,使学习突破课堂边界,在真实情境中自然发生。根据课程内容,学生将深度参与探究性、社会性、审美性、技术性和调控性等多元实践活动,这些实践场域灵活多样,既可以是校园、社区、博物馆、企业等实体空间,也可以是网络云端等虚拟环境。我们始终秉持“学习在哪里最真实,就在哪里发生”的理念,动态匹配课程内容与最佳实践空间,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以“奇妙的夏天”之“夏天的味道”项目化统整课程为例,其实践场域的精心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在“文中寻味”环节,依托图书馆、书店及网络阅读平台,在文献中感知文化韵味;在“园中探味”环节,走进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水八仙生态文化园”,通过实地种植、观察、采收等农耕体验深化认知;在“乡里品味”环节,游览同里古镇、黎里古镇等苏州特色街区,在品尝传统美食中体悟饮食文化;在“科学弃味”环节,关注厨房实践,并延伸至垃圾中转站、处理厂等环保场所,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在“摆摊售味”环节,走进小区、街头、商场等真实商业场景,锻炼综合实践能力。

(作者系苏州市吴江区苏州湾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副校长;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与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管理课题“七彩课程:指向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