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组内公开课机制,建立教研赋能体系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重构组内公开课机制,建立教研赋能体系

■颜海红

近年来,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共同构成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议程”,江苏省淮阴中学语文教研组将组内公开课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试验单元、创新教学策略的孵化场域,重构公开课实施机制,建立科学系统的教研赋能体系,从而在微观层面为整体教学改革注入持久动力,推动校本教研活动迈向高效化与专业化。

开课内容专题化、序列化

组内公开课作为学科组常态化的教学研讨活动,与省、市级大型公开课在受众范围、目标定位及实施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持续性的教学实践探索,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师专业成长。

坚持问题导向。公开课主题的确定应遵循“问题驱动”原则,这一原则与情境学习理论中“以真实问题引导实践性学习”的核心理念高度一致。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动态过程。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对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的准确诊断与有效解决。因此,公开课主题必须源自学科组的实际需求,是通过深入的教学诊断与全面的需求调研所得,能精准识别当下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学校语文组通过细致的课堂观察和系统的教学调研,发现了一系列教学问题,并据此设定了具有针对性的组内公开课主题。例如,为解决语文组内教师重视“字词串讲”而忽视思维训练的文言文教学问题,我们精心策划了“文言文推断教学”课型研究。这种基于需求分析的组内公开课选题机制,既符合情境学习理论中“问题即学习起点”的要求,又为后续公开课序列化建构奠定基础。

构建研究序列。深度破解教学难题亟需建构序列化研究体系。教研体系的逻辑架构植根于三重维度:教学时序(如期中测评、假期安排等周期性节点)、学生认知发展时序(遵循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知识能力的进阶逻辑(知识谱系的内在演进路径)。以高中作文教学为例,其示范性教学序列可依循“起始—发展—深化—综合”的演进脉络设计,具体而言,起始阶段侧重方向性引导(如审题策略与篇章框架建构);发展阶段着力于教学瓶颈的突破(如针对思辨能力提升等核心难点开设专项研讨课);深化阶段推行个性化教学策略(如实施“作文个性化表达策略”等专题教学);综合阶段则聚焦于整合性写作实践。系统化的教学专题序列设计,不仅可以有效规避单次示范教学可能引发的教学环节割裂与深度不足的问题,更催生了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教研运行机制,有力驱动教师专业素养的持续精进与专业化发展。

开课人选团队化、匹配化

组内公开课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研究探索先行课,这种探索性特征容易让部分教师产生“不愿上、不敢上”的心理。为此,学校教研组通过团队协作、示范引领与精准选配等策略,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帮助教师突破心理障碍,实现共同成长。

聚合教研团队智慧。学校教研组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开放性平台,依据成员的专长领域、研究兴趣与思维特质,科学组建小型研究共同体,确保能力互补与思维碰撞。例如,语文组在“‘双减’背景下运用课本素材写作”专题研究中,精准整合了三类核心力量——熟悉新教材体系的年轻教师、高考作文评价资深专家与写作教学专题研究骨干。教学团队首先通过前置性集体研讨形成初步方案,然后由最熟悉教材内容的教师执教,这种团队化模式有效分散了个体承担的教研压力,同时通过多维度专业智慧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教学研究的系统性与创新性。组内公开课旨在为教学团队提供一个可质疑、可研讨、可优化的“原型范例”,要避免走入将“公开课”视为“完美课”的认知误区,营造积极开放的对话空间,激发团队整体的研究热忱,驱动教师从“观摩者”变为“深度参与者”。

构建教师选配机制。在公开课执教教师的选配环节,学校着力构建“人课相宜”的精准化配置机制。教研组摒弃开课任务安排的随意性,建立基于专题研究需求与动态评估的选拔流程,通过系统分析组内教师的学科背景、研究积淀、教学风格及核心优势,绘制教师专业能力画像,并将其与特定课程专题的教学目标、内容深度及技能要求进行精准映射,从而将个体学术优势有效转化为支撑团队研究的效能增量。具体操作层面上,教研组依据组内教师的专业特质为其精准匹配对应的研究主题与实践平台。例如,对具备外国文学专业背景、学术视野开阔的教师,教研组委任其主导“外国经典作品深度研讨”专题的设计与实施;对深耕作文教学领域、擅长提升思维能力的教师,则充分发挥其在“写作思维系统培养”模块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评课方式专业化、结构化

评课文化从“人情化”到“专业化”。评课是教研活动的核心环节,其科学性与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校本教研的质量。然而,传统评课方式往往过分关注教师个人素养的泛化评价,而忽视对专题研究的深入探讨,存在发言流于形式、赞美式评价充斥会场、建设性意见缺位等现象。科学化评课需要实现从“评人”到“评课”的观念转变,以专题研究为核心,通过点评实现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校准”与推广。为此,学校教研组确立“鼓励为主、建议为辅,学习为主、增补为要”的评课原则,突破“人情评课”的桎梏,构建以专业性为导向的评课文化。

评课流程从随意点评到结构化设计。传统评课方式常陷入“轮流点评”的随意模式,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和结构化设计,导致评课流于形式。通过结构化设计突破这一困境,是提升教研实效的关键。结构化设计评课流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预设评课维度,围绕公开课的核心目标,提前确定具体的评价维度,如“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高阶思维激活路径”等,确保评课聚焦专题研究;优化发言机制,安排不同风格和层次的教师发言,避免设立权威,营造开放的争鸣空间,激发教师的个性化智慧;以具体案例为载体,通过数据支持和课堂观察,引导教师展开深度对话,将评课转化为研究成果的二次提炼过程。以学校语文组教师褚丽华的《促织》《变形记》联读课为例,教研组通过结构化设计实现了评课流程的突破:提前制订“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高阶思维激活路径”“群文联读的建构逻辑”等评价维度,引导教师聚焦“群文教学设计”专题开展深度对话,同时确保老中青三个年龄层次教师都有代表发言。这种结构化的评课机制,不仅提升了评课的专业性和深度,还维护了教研共同体的协作生态。当教师群体习惯于在专题框架内开展建设性对话,当学术批判与教学创新形成良性互动,校本教研便能在评课环节真正实现价值跃升,成为撬动教学质量提升的杠杆。

(作者系江苏省淮阴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与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管理课题“‘强师计划’下创新型教研组建设实践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