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高中生物有效课堂的实践探索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三新”背景下高中生物有效课堂的实践探索

■宋丽颖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本文简称“三新”)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学科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实践,最终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背景下,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生物教研组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模式,以开放的环境驱动学生自主探究,以动态生成的探究实践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使学生全面而持续地成长。

有效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状态下主动学习,支持学生通过实验、假设、验证等活动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动态生成与意义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构建有效课堂需要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有机统一起来,贯彻“三新”理念,注重生物知识的系统性建构与实际应用;鼓励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合作探究、实验分析等方式解决真实问题,培养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

创设探究情境,发展学生思维

高中生物教学应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发展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通过创设开放、自由的探究情境,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引入课堂,再现生物知识的实际应用场景。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更能有效激发其探究意识,为开展深入的探究性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教师应精心设计生物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索中成长。例如,在教授“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时,学校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基础,设计分层探究任务,引导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对于科学思维较强的学生,教师鼓励他们自主提出假设,选择变量并设计完整的对照实验;而对于实验经验较少的学生,则提供结构化实验步骤框架,帮助他们逐步完成探究。通过完成分层任务,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上得到提升——前者锻炼了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后者掌握了基本实验操作和观察方法。

直观、真实、富有意义的探究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能顺利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思考层面,教师在此过程中只需动态观察学生的探究进展,适时提供关键性指导,确保探究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师生协作,共同完成从问题提出到结论得出的完整探究过程,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构建有效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舞台。

促进科学探究,优化知识结构

生物课堂是一个科学探索场域,教学活动是对自然认知的模拟与重构。如果长期局限于教材预设的实验步骤和标准答案,学生一旦面对真实的科研情境或生活问题,就会暴露出缺乏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问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往往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知识点以抽象化、碎片化的形式呈现,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脱节;二是存在“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惯性”。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即便掌握了应试技巧,也难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更无法有效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探究能力是学生在科学实践中形成的核心素养。教师是情境的创设者和思维的点燃者,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和知识的探索者,两者互动构成了充满活力的探究课堂。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开展进阶式、整体性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且能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变得乐学善学。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构建科学探究的情境,将知识学习与真实问题解决相结合,并鼓励学生以科学家的思维参与实践。例如,教师可设计探究性实验课题,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并设计验证方案,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原理与现象之间的逻辑关联。随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数据,分析误差原因,鼓励学生用生物学原理解释生活现象。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可通过引入社会性科学议题,如生态保护、基因伦理等,引导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或辩论活动,使其在真实问题的驱动下深化对生物学科本质的理解,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落地与发展。

聚焦实践应用,提升综合能力

“三新”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未来成长需求。《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特别强调生物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特征,新版高中生物教材也相应增设了系列实践项目,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基于这一导向,高中生物教师在构建有效课堂时,应当深度挖掘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价值;立足学生发展需求,精心设计实践应用活动;通过系统化实践训练,切实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构建探究式、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例如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验证生物学原理、组织案例分析讨论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等,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实施实践应用活动,例如“校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在校园内调查各类生物的名称及其生存条件,以及各类动植物的药用、食用价值等,根据生物特征设计保护生物生命的实践计划,主动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的环保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学会用生物学原理解决相关问题。此外,教师可以着眼学生的爱好,鼓励学生变废为宝,制作手工艺品,进行优秀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理念,使其懂得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用跨学科视角,将生物学与化学、环境科学、伦理学等学科有机结合,拓展学生的认知维度。以“转基因作物的利与弊”议题为例,学生不仅需要从生物学角度理解其科学原理,还要综合分析其对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伦理的多重影响。这种多维度的探讨既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培养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教育应回归生活、融入社会,以此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有效学习。教师通过设计实践应用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还能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命安全与健康,激励他们“为人类社会谋福祉”。

(作者系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生物教研室主任;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与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管理课题“‘三新’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探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