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育人,匠心“育才”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近年来,扬州市江都区育才中学积极探索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任务与路径,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德育筑基和思政铸魂——

多维育人,匠心“育才”

■本报记者 王小亮

课堂上,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热烈讨论;木工教室内,学生手持传统工具,在木屑纷飞间打造着自己的作品;走出教室,学生在毛泽东诗词长廊中,感悟红色文化、汲取奋进力量……这一个个场景,都是扬州市江都区育才中学重构育人生态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育才中学在育人方式变革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从办学思想的顶层设计到价值引领,从人才培养体系的多元路径到教育生态体系的协同共振,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成长的支点。“学校以课程改革为基石、德育筑基为支撑、思政铸魂为引领,构建‘三维一体’的育人格局,为学生全面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该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李军说。

课程改革,

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

什么样的数学课才更有趣?为了让学生了解测量在数学中的应用、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育才中学高一数学教师沈健把课堂搬到了操场。他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实例,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在小组合作下,用手中的工具测量操场的长度和宽度。这种融入生活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增强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全面发展是基础,个性发展是关键。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育才中学积极开发校本选修课程,开展学科间的整合学习,学科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课程的融合学习,优化学习方式和质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我们构建了‘基础课程打底、拓展课程提质、实践课程增效’的三级课程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赛道。”该校教务处主任汪毅说。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近年来,育才中学积极推进“有标、有趣、有悟、有魂”的“四有”课堂模式,减少教师单向讲授,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打破学科壁垒,以“跨界融合”的模式改变传统学习样态。

“沿途设立梯级泵站,十三梯级引水北上。”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育才中学教师带领学生到江都水利枢纽开展“循迹探源”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创新性教学,探索“水往高处流”的科技奥秘,以“行走的课堂”激发学生发展的内生动力。

2022年,该校“指向职业能力培养的高中劳动教育课程基地”获批为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3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学科教育”融合性课程,构建“劳动教育+科学学科”“劳动教育+人文学科”的融合课程模式。以“劳动教育+科学学科”为例,“劳动+化学”融合课程创设“化肥使用、农药监测”学习主题,指导学生到市场上对所售的化肥、农药展开调查,提出化肥、农药的购买和使用建议;在“劳动+地理”融合课程中,设置“农业气候、土壤检测”等主题,引导学生对土壤的性质进行研究,从中体会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德育筑基,

从单向讲解到多元浸润

回想高中三年的育才生活,中央美术学院大二学生陶一诺印象最深刻的是学校组织的“烛光家书”德育活动。她记得,每年母亲节前夕,教学楼内的灯光悄然熄灭,取而代之的是摇曳的烛光,同学们把深埋心底对母亲的感激化为心声,倾泻在信纸上。

多年来,育才中学坚持立德树人,秉持“育人为要、全面发展、多元出彩”的教育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社团文化,形成以“生活化、体验化、个性化”为导向的“三全育人”德育生态体系,引领学生自尊自强、自信自立。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关键。”该校德育处主任郑震说。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学校通过公开演讲竞聘的方式产生新一届学生会干部,发挥团委和学生会在学校管理中的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以学生会为核心、班干部为主体,从班级考核到校园文化建设、从文艺体育节到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服务广大学生,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并在日常工作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此外,育才中学推行“班主任+学科导师+成长伙伴”结对机制,每名教师担任学生的“成长引路人”,定期开展“谈心谈话日”“生涯规划工作坊”活动。“我们将德育融入日常,通过‘体育文化节’‘开犁节’‘校园采摘节’等主题活动,让品德培养从说教走向体验。”郑震说,学校搭建校家社协同平台,成立家长学校,开发家庭劳动教育清单,联合社区开设周末公益课堂,形成校家社共育闭环。

面对高考,如何选科、如何选择高校和专业,是让高中生普遍困惑的问题。为此,育才中学每年都组织“心光璀璨 踔厉追梦”职业生涯规划节,推进实施《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方案》,不断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分阶段对3个年级学生进行生涯指导、学业指导、思想指导、生活指导。同时,把个人生涯规划与成长档案、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等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学生成长的过程性评价。

思政铸魂,

从理论灌输到实践感悟

前不久,育才中学政治教师田欢开设了一节主题思政课,她以“桥梁”为主题,从中共一大胜利召开的宣公桥到云贵红军桥,向学生们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桥梁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红色文化的体现。”听完桥梁的故事,学生们深有感触。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需要新作为。作为省“中小学思政育人特色学校”,育才中学积极探索大单元教学,加强单元教学设计,从整体上系统规划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凸显教学过程的整体性、递进性和关联性,逐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导向和思政课育人为先的有机统一。

该校倡导议题式教学,以议题为引领,创设议题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动态的思维碰撞过程。“议题式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更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将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参与意识和能力。”汪毅说。

从单一的思政课到学科思政,思政育人不再是思政课教师的“单兵作战”。育才中学在开发思政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打破学科壁垒,遴选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研发团队进行合作探究,从语文、历史、思政、地理等多个学科凝练形成具有育才特色的校本化学习材料。以思政课、语文课为先行,将毛泽东诗词融进学科教学,创新育人方式,推动课程化的红色经典阅读,实现饮水思源、培根铸魂的育人效果。

从课堂到课外,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塑造,育才中学的育人变革结出丰硕果实。“我们将继续以‘多维育人’为引擎,不断完善‘五育融合’培养体系,唤醒生命自觉,共育成长之光,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全面发展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李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