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人才活水 澎湃创新动能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我省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激荡人才活水 澎湃创新动能

■本报记者 阿妮尔

“本项目研究成果已形成技术闭环,可应用于新能源变换器、电动汽车充电桩等高频磁性元件设计。”“通过研究数学建模技术,我们力求为网络安全领域的难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5月,2025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启动大会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成果交流会在南京举行,会上公布了2024年度大赛结果。我省青年学子在多个赛道表现优异,斩获一等奖128项、二等奖592项,一、二等奖获奖总数均居全国第一。

国家级舞台上的亮眼表现,来自江苏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持续努力。近年来,省教育厅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2021—2025年)”,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大力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推动研究生培养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撑、创新支撑。

向“新”而行,培育核心素养

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主渠道。对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生而言,科研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之一。

“团队突破了传统智能轮胎存在电磁干扰、响应时间长以及潜在的爆胎风险等技术瓶颈,为智能车辆系统中道路参数辨识与车辆运行状态辨识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博士研究生郭硕告诉记者,他和几名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团队在第六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中斩获一等奖,综合成绩在全国310家单位的2618支报名队伍中位列前2%。

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主题赛事之一。郭硕团队敢于突破、善于创新,体现了我省各高校参赛队伍的共同特质。

“近年来,我们加快提升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和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着力增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江涌说。作为教育部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首批试点省份之一,当前,我省共有博士学位授权点47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86个,覆盖除军事学以外的全部学科门类,共有在校研究生33.66万人。为切实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我省连续多年实施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每年立项“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超过6000个,鼓励研究生开展独立科研。

“平时,我们会组织跨学科工作坊,鼓励学生开拓思维,让设计作品更有创意、更有灵性。”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姚翔翔说。得益于对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高度关注和持续性培养,在第二届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中,该校共有4个项目获得一等奖。这些项目或聚焦校园生活空间,或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将设计、哲学、木工、机械等多学科内容融为一体,凝聚着学生的细致观察和创新性思考。

以“赛”促教,提升实践能力

“我们3位成员都是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程光教授实验组的学生,有相似的科研经验和研究方向。在比赛的100小时内,从选题到建模和写作,我们配合默契,最终脱颖而出。”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硕士研究生徐明晖说。在“华为杯”第二十一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他所在的团队斩获“数模之星”季军。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起源于2003年由东南大学发起并主办的“南京及周边地区高校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已成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参赛人数最多、参赛地区最广、涉及学科门类最全的主题赛事。

参与高水平比赛,不仅是对学生专业基础、创新思维的试炼,更是对学生动手实践、团队合作、应急处置等多种能力的全方位考验。多年来,江苏高校积极参与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鼓励研究生放手尝试,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每年,省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都通过开展各类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大赛、暑期学校和学术创新论坛等,让学生团队“操练”起来,展示、优化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在研究生群体中营造热烈的创新实践氛围。

在第二十一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南京师范大学有3个团队收获一等奖。“我们团队已经磨合一段时间了,国赛前,学校数学科学学院还专门组织了校赛。”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许文俊告诉记者,经过充分准备,他们的参赛项目“高速公路应急车道高效管控规划”表现不俗,得到相关领域专家的关注。

2024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组织341支研究生队伍1051人参赛。目前,该校已构建以“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为主体赛事、以“学校主导、学科接近学院承办、相关学院协同”为竞赛组织模式的研究生学科竞赛体系。

“以赛代练,效果特别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政说,参与第一届中国研究生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并收获二等奖,让团队成员十分振奋,“和其他团队交流辩论、互评案例,能更清晰地看到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最新进展,这对我们开展专业研究、论文写作都很有帮助。”

可“用”为要,聚焦服务发展

在2025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启动大会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成果交流会上,近2000项2024年赛事优秀作品进行线上展示。现场,百余个涉及30余所国内知名高校、与南京市江宁区主导产业相关、有意在南京孵化并具备孵化潜力的项目亮相。会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探索研究生教育与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发展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成果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高质量供给。

“我们引导高校结合区域发展需求与自身学科特色,精准开展研究生培养,同时聚焦地方产业发展急需,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推进机制。”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介绍说。近年来,江苏研究生教育对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高。

在第十一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中,江苏大学5名博士研究生斩获一等奖。他们历经流体仿真、结构优化到样机试验的装备研发全流程,通过数百次仿真试验,构建高温熔盐泵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模型并进行结构优化设计,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学生参加比赛的项目就是平时的科研项目,他们接触行业最前沿的内容,能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发挥才干。当参与攻关的项目得到应用,学生们都很喜悦。”项目指导教师、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张德胜说。

“比赛中,解决大规模数字电路组合逻辑环引发的震荡风险成为最大难关。面对这一业界难题,我们创新开发了一套自动化消除组合逻辑环震荡的算法与验证流程。”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硕士研究生石博宇所在团队在2024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EDA精英挑战赛中收获一等奖。这是国内首个EDA领域专业竞赛,已在江苏举办6年,为集成电路产业培养输送了一批具备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卓越人才。

目前,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正着手承办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4项赛事,将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