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教师日记》,共品教育智慧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细读《教师日记》,共品教育智慧

■褚梦泽

《教师日记》

丰子恺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中国漫画先驱丰子恺先生在《教师日记》一书中,记录了1938年10月24日至1939年6月24日期间的教学日常与生活点滴。作者不仅以细腻笔触呈现个人的教育实践,更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他对当时教育生态的切身体悟与深刻反思。在民族危亡、外侮欺凌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对教育救国路径、国民素质提升等命题的思考尤为深刻。其中,关于教育、艺术教育以及怎样做教师等见解,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细读《教师日记》,共品丰子恺的教育智慧,或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带来新启发。

1938年到1939年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战火蔓延。同年11月,丰子恺率全家从故乡启程逃难,经江西辗转抵达湖南长沙,后又迁至广西桂林。抗战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以战争苦难为主题的漫画,其中充满对胜利的期盼。

1939年至1942年,丰子恺跟随西迁的浙江大学辗转多地,先后在广西宜山、贵州遵义任教,为浙大师生讲授艺术教育与艺术欣赏课程。他在书中记录了许多亲历的日军轰炸场景,例如,“我走到离校约数十步的树荫下,与一木匠南京人共坐闲谈,即闻东方有轰炸之声,继续三四次。”这样的细节足以印证当时日军的猖獗。战乱中,作者最挂心的莫过于学生的安危与学业。在1938年11月21日日记中,他记载了一件事。课堂上,他表示“最近我们很不幸,损失了一位同学”,却发现座中有人窃笑。他没有当场斥责,而是娓娓讲述“生死事大”的道理,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朋辈、关注生命。课后,他对那些窃笑的学生予以了适当惩戒。丰子恺认为,教育需教师循循善诱,向学生阐明善恶与利害,涵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书中,丰子恺不仅引导学生追求画作的创新表达,探索艺术创作的新路径,更注重倡导“学画先学做人”的艺术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丰子恺心怀家国,在研读竺可桢校长宜山开学式讲稿时,特意将其中一段讲话摘录于1939年5月9日日记中:“对日抗战,实在是极艰巨的工作;不但最后胜利有待于更大的努力,并且日本始终还是一个大敌,我们殊不能武断以为这次抗战结束,就可一劳永逸。诸君此时正在努力培植自己的学问和技术,尤其要打定主意将这种学问技术,出而对国家作最大的贡献。大学教育的目标,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在日军侵华的黑暗岁月里,丰子恺以笔作刃,创作大量抗战主题漫画,极大鼓舞了民众士气,激发起全民族的爱国热情,真正践行了“担大任、转国运”的使命。

丰子恺认为,美术的基础核心是绘画。在1938年10月24日日记中,他阐述美术学习的常识与技巧:美术学习应以绘画为主体,同时兼顾其他多种美术创作与鉴赏常识的积累;而绘画训练的关键,在于从写生起步。他特别指出,人物是写生最理想的素材,身边鲜活的人物形态最具生命力。为此,他尤为注重引导学生从身边人物入手写生,例如正在修建校舍的工人,他们身着不同服装、摆出各种姿势,皆可成为生动的写生范本。

在教学实践中,他巧妙地将“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等教学理念融入课堂。如1938年11月1日日记中,他明确提出绘画要追求“一通百通”的境界:无论身处何地、面对何类学生,都应根据实际条件与个体特点灵活施教,但需避免机械模仿、照抄照搬。此外,他还特别提醒学习古人画作时,不必过度拘泥于前人画中的景物。针对当时学画者过于依赖《芥子园画谱》的现象,他批评有些人只知一味描摹、堆砌景物,养成了“凑画”的坏习惯。因此,他反复强调教学中应重点传授“一通百通”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绘画的核心要领。

笔者以为,当下阅读《教师日记》,是一种别样的返璞归真,是品味一道思想盛宴。这里,既有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更有在艰难困境中迎难而上的卓绝勇毅以及心忧天下的大师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