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未破茧的蚕”探索生命教育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由“未破茧的蚕”探索生命教育

■无锡市梁溪区崇安中心幼儿园 薛玉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的生命启蒙教育对人一生的观念、思想、方法、能力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本文以大班幼儿蚕卵探秘活动为背景,聚焦养蚕活动中“蚕未破茧”这一特殊现象,深入剖析其在幼儿生命教育层面引发的思考与教育契机,旨在为幼儿园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新的视角与方向,帮助幼儿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农历四月,大三班教室里迎来小生命——一条条还泛着黑灰色的蚕宝宝。随着时间的推移,蚕宝宝陆续长大,破茧成蛾,但部分蚕蛾的生命历程终止于蚕茧,并没有像科普书讲的那样发展下去。“老师,它们怎么还没有出来?”“它们会不会生病了?”几十个日夜的朝夕相处,孩子们的心已经与蚕儿们紧贴。

回头审视这条并不符合预期的课程脉络,我想,这些意外恰恰是蚕带给孩子们的独特思考。《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明确指出,要善于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抓住活动中幼儿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识别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及时给予有效支持。

蚕未破茧的情形,打破了常规的教育预期,成为独特的教育事件。我们抓住孩子们对未破茧蚕蛾的兴趣点与需求,据此衍生出相关课程。

我把几枚未破蚕茧放在特定区域,让孩子们摸一摸、摇一摇、听一听,通过多种感官的接触与尝试,有了各种猜测:里面有水、有沙,是干的。每个孩子的想法都不一样,有的孩子觉得里面是蚕宝宝,有的孩子觉得是蛹,还有的孩子觉得蚕已经变成了蚕蛾,只是没有力气再破茧,闷死在里面。

未破茧的蚕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充满神秘与未知的真实情境,而这也符合情境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情境性理论以情境与学习、学习的发生与活动情境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认为学习通过与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交往、互动、对话,在近乎真实或完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发生,“参与”成为情境性理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学习要素。

我将动手操作的机会交给孩子们。区域里新增了几样东西:剪刀、镊子、放大镜;几个胆大心细的孩子自己动手,小心翼翼地用剪刀将蚕茧剪开,用镊子将“薛定谔的蚕”夹了出来。

茧里居然大不相同。有的还是蚕宝宝,孩子们说,它是没有氧气闷在底下被憋死的,纷纷自责没照料好它;有的已变成蚕蛾,在茧里产卵,甚至还有两只蚕蛾挤在一起的,孩子们说,空间太挤了出不去……通过这次动手操作,孩子们有了新的认知与思考。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亲身探索了生命的奥秘。从简单的摸、听到用工具拆解蚕茧,从简单猜想到具体实践,孩子们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这种具身体验不仅有助于孩子们形成对生命的直观认识,还激发出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我担心孩子们产生畏难情绪,于是利用此次契机问道:“你们还想养蚕宝宝吗?”“这次你们可以自己照顾好它们吗?”孩子们纷纷认真地点头。

孩子们毕业时,叽叽喳喳围住我。“我的蚕卵孵化了。”“我的是在机顶盒上孵化的,温度正合适。”“蚕虽然小,可吃了很多。”名为生命的课题交到孩子们的手上,新的篇章,交由他们自己描绘。

回望这一段教学旅程,孩子们原本期待看到蚕破茧成蛾的完整生命过程,这也与教师预设的课程内容相符,而未破茧现象打破了他们已有的认知,引发了强烈的认知冲突,这种冲突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拓展认知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了解到生命并非总是按照预设的模式进行,还会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这种对生命现象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有助于幼儿构建更加科学、完整的生命认知体系。在蚕蛾的饲养过程中,幼儿也要承担起照顾蚕宝宝的重担,培养了责任感。

以未破茧蚕蛾作为生命教育切入点,不仅丰富了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更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深刻理解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应得到平等对待与尊重。无论是成功破茧的蚕蛾,还是未能出壳的生命,都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路径,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