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从叙述者角度探究《祝福》教学
■丹阳市珥陵高级中学 王佳钰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小说《祝福》里祥林嫂的形象分析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提出,《祝福》写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我”讲述的祥林嫂的故事,一个是“我”的故事,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教学视角。笔者以叙述者“我”为核心,通过师生对话、文本细读和理论拓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这一复杂叙事主体。
课堂伊始,教师以钱理群的观点导入,将“双重故事”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发学生好奇:“这个既讲述故事又参与故事的‘我’,究竟是谁?”该问题成为贯穿整堂课的主线。通过课堂对话分析、文本细读和理论阐释,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叙述者“我”的多重身份及其精神困境。
离乡者的身份建构。教师引导学生聚焦小说开头:“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很快提取出人物关键词“没有家”“暂寓”。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何离乡”。和四叔“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加上文中对鲁四老爷语言、神态及书房环境的描写,表明“我”在鲁镇格格不入,暗示“我”是深受新思想启蒙的知识分子,具有现代启蒙者的身份特征,不愿同鲁四老爷这类固守旧思想的旧派人物交往,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五四知识分子的典型处境——精神上的无家可归。
旁观者的叙事局限。分析祥林嫂形象时,教师可以设计对比表格,引导学生将“我”的直接观察和祥林嫂的过往经历进行对比,同时对比白描与转述两种叙述方式,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
学生意识到,“原来祥林嫂的故事大多是‘我’听来的,不是亲眼见到的”。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叙述方式产生什么效果?”学生表示,“增加了距离感,也让人怀疑真相的完整性”。通过这种结构化分析,学生直观理解了叙述视角对故事呈现的影响。
局中人的道德困境。课堂的高潮出现在祥林嫂“灵魂三问”环节。教师可以请学生分别朗读。生A(饰祥林嫂):“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生B(饰“我”):“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
朗读后教师追问:“为何你选择这样处理语气?”生A:“我想表现祥林嫂最后的挣扎。”生B:“‘我’其实很矛盾,既想帮助又害怕负责。”这种角色代入法,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知识分子的道德困境。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理解了鲁迅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者构建的“离乡者—旁观者—局中人”三重角色转换,深刻体会到启蒙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复杂心态。
祥林嫂死后,“我”立刻告诉四叔明天要离开鲁镇,而这并不是唯一一次“我”提出要离开鲁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明天决计要走了”,为何在文中“我”总提这句话?“我”为何决心一定要走?
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这是一种逃离,更是一种改变。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是一个能自我反思、自我认知的启蒙者,在鲁镇的所见所闻让“我”想要离开,成为更新的、更有“方案”疗救的自己。走,成为彷徨时期的必然选择,从而有了“反抗绝望”“为人生”的生命哲学,启蒙者们渴望突破困境,寻找方案,改良人生。通读全篇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经历祥林嫂之死的“我”,是一个迷失的启蒙者,更是一个坚定的寻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