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冲浪”不迷航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假期“冲浪”不迷航

■本报评论员

暑假来临,炎夏漫漫,“空调、西瓜和Wi-Fi(无线网络)”的“避暑三件套”又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心头好”。如何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避免沉迷网络,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常论常新的话题。

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青少年“触网”已成为常态。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2024中国青少年网络使用调研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85亿,未成年人用网呈现低龄化趋势。互联网连通世界,也将每一个进入其中的人与世界相连。青少年处在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心智尚未成熟,对各类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也有不足。青少年在网络世界里健康“冲浪”,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护航。

近年来,国家依法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始终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持续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数字晴空”。同时,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规,不断搭建网络安全屏障。

家庭是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的首要防线。将孩子从“小屏幕”拉回“大世界”,投身现实生活,需要父母用陪伴和引导给予他们充足的安全感。家长应尽可能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例如,鼓励孩子培养多样化的兴趣爱好,趁着假期多体验以前没有机会尝试的事物;利用假期与孩子多沟通交流,做孩子的心灵伙伴;开展运动、阅读、观影、远足、公益服务等多彩亲子活动,在探索世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拉近亲子间的距离。家长唯有关注孩子上网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了解孩子更深层次的发展需求,才能真正解决孩子沉迷网络的问题。

学校是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的重要力量。虽然假期学生离开学校,但家校应当发挥协同育人合力,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上网。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培训、实践活动等不同形式,加强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提升网络安全和网络法治意识,增强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获取、甄别和分析判断能力。可以挖掘网络平台上的优质资源,并分享推荐给学生观看学习。还可以入驻短视频平台,定期发布积极健康、具有正能量的视频,引导学生向上向善。

最好的保护是自我保护,自律是促进青少年“数字健康”和“防沉迷”的最佳“药方”。除了外界的保驾护航外,未成年人更要自主探航,在成长过程中逐步适应真实网络生态,找到健康的专注方向,做自己时间的主人和一个“善假于物”的人。

总之,只要全社会悉心护航、家长用心伴航、青少年谨慎探航,多方合力“共磨一剑”,广大青少年就能在互联网的浩瀚信息中自在遨游,于“冲浪”时明晰方向、避免迷航,最终收获充实而快乐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