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苏超”南京队有16名球员毕业于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先做好学生,再做好球员”
■本报记者 杨潇
6月1日,南京队主场对战无锡队,比赛开始仅1分半钟,南京队球员江涛就用一记补射破门,帮助南京队率先进球;6月21日,南京队客场对战常州队,南京队队长渠成在与江涛的精准配合下,收获自己本次赛事的首个进球,助力球队以4∶0的优势锁定胜局……“苏超”开赛以来,南京队球员在赛场上的一个个“高光时刻”,引发了不少网友对这支球队的关注,而在出征的50名球员中,有16名毕业于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雨花台中学是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999年,该校率先将校园足球作为特色发展方向,探索开展校园足球活动。2004年,学校开始招收足球特长生。次年,随着93—94年龄组队员升入初中部,该校有了第一支成建制的球队,校园足球发展迎来了新的起点。
“球队建立初期,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雨花台中学校园足球负责人吴伟告诉记者,当时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运动员的学习、训练、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但在学校和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足球运动发展稳步推进。”
2011—2015年,雨花台中学的校园足球事业几经波折,陷入了发展瓶颈。为探索发展新路径,该校与原江苏舜天足球俱乐部携手,开创了南京市校园足球自主聘请校外高水平教练员的先河,积极探索将足球、育人相结合,推进体教融合发展。“学校对队员们的文化课学习要求十分严格,学业水平达不到一定标准,就不允许参加日常训练。”吴伟介绍说,在“先做好学生,再做好球员”的严格要求下,队员们将学好文化课贯穿于训练及比赛的全过程。“训练结束后,他们会利用晚自习时间把当天落下的课程补齐,还会在周末‘开小灶’,保证训练、学习两不误。”
“苏超”南京队球员李加俊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2013—2018年,李加俊在雨花台中学就读期间,每次外出参赛,总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抓紧学习,遇到困难就打电话向任课教师求教。“老师总跟我们说,你们的成长路径跟普通学生不一样,除了把球踢好,还要不断提升文化知识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走上更高的发展平台。”李加俊将老师的教诲铭记于心。在校期间,他所在的球队曾获“省长杯”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冠军,他也凭借个人的优异表现获得赴巴西交流学习的机会。2023年,已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的李加俊成功入选中国足球协会会员协会冠军联赛最佳阵容球员名单。
经过多年探索,雨花台中学以足球为核心,逐步构建了学科融合类、足球文化类、运动实践类三大类课程体系,进一步推动足球与学科教学、德育等相融合,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真正聚焦学生成长所需,做到文化教学和足球训练同步发展。”雨花台中学党委书记赵光辉介绍说,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贯彻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学校”“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为了让雨中学子在足球路上走得更远,2022年雨花台中学还创新打造“体教融合+职业俱乐部”的培养模式,与南京大学、南京城市足球俱乐部签订三方足球战略合作协议,将校园足球发展往前推进了一步,也为足球少年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据了解,近10年,该校向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重点高校输送了140多名优秀运动员,向国青、国少及江苏梯队输送了40多名优秀运动员。
“苏超”赛场上,今年36岁的渠成是南京队资历最“老”的球员。2006年从雨花台中学毕业后,他加入江苏省全运队,代表江苏征战全国体育大会。2008年,在一场江苏队内部比赛中,渠成在最后15分钟替换上场,并凭借出色表现,获得江苏队主教练的青睐,随后成功入选江苏队一线队。“是学校的培养让我有了与梦想‘交手’的机会。”渠成说。
南京队9号球员陈运涵同样是从雨花台中学一步步走向市队、省队、职业队的。学校的系统性培养,为他的足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2023年,陈运涵成为南京市铁心桥小学的一名专职足球教练。“苏超”备赛期间,陈运涵白天“带娃”,晚上坚持训练,充实的生活让他坚定了未来的奋斗方向:“当我带着孩子们训练时,仿佛看到了当年在赛场上奔跑的自己。”
雨花台中学的探索实践,也是南京市校园足球发展的缩影。截至目前,南京市成功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点区1个、省校园足球改革试点区3个,建成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94所、省足球后备人才示范学校10所。如今,全市近20万名学生常年参加校园足球竞赛活动,孩子们在绿茵草地上尽情奔跑、活力四射,在感受“小足球”带来的欢乐的同时,收获了更为精彩的成长。
“现在大家都在关注‘苏超’,学生和家长对校园足球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吴伟说,“前段时间,南京队的球员们回到母校,孩子们非常激动,希望未来也能像学长们一样,代表学校、南京,成为绿茵场上的‘城市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