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为师当如“君”
——读《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
■俞永军
《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
王君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一口气读完《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醍醐灌顶之感油然而生。这不仅是一本语文课堂教学著作,更是一位教育行者用热爱与坚守镌刻的成长路标。这路标如明灯,指引着我穿透语文教育的重重迷雾。
在王君的语文教学中,那些奇思妙想的课堂构思、发人深省的深度追问、力透纸背的文字表达,让我看到一位开辟自我教育天地的英勇骑士,一位对课堂心怀敬畏的语文拓荒者。
王君的青春语文课堂常以语用与精神的双向价值开掘为学习根基,这与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高度契合。她反复强调,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既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与运用能力,又滋养审美意识、提升思辨能力,最终让他们在语言文字的深度品悟中实现“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
王君的课堂总有巧思:把文本改编成青春心理剧,让鲁迅与周杰伦展开深度对话,带学生走进春日美丽的校园……这些设计并非哗众取宠的作秀,而是源于一位教师对文本特质的深刻把握——语文从来都不是课本里躺着的静态知识,而是流淌在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中的新鲜血液。当不少老师还在为“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急得声嘶力竭时,王君已带着学生穿透文字表层,直抵作者思想情感的脉搏,领悟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
王君的文本解读能力极强,她将文本特质划分为语用型、思辨型、写作型、跳板型等七种类型,与“新课标”强调的语文学习七大任务群形成呼应。以具体课例来看,《风雨》一课通过语用型文本阅读,有效提升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松鼠》的思辨型阅读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诵读型阅读,则分别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与经典回忆性散文的鉴赏水平;而《社戏》的写作型阅读实践,更系统地为学生提供“如何写活熟悉的人”的方法指导。这些分类体系不仅为教师教学提供清晰的参考框架,更以科学的路径指引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方向。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王君高度重视整本书阅读的衔接教学,通过研发跳板型文本,巧妙打通课堂精读与整本书阅读的通道。如《小王子》教学中,她以“小王子”为媒介,引导学生逐步领悟“信达优雅”实为做人的高阶准则。这类教学方法不仅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实践场域,更通过多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强化思维训练,为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注入强劲动力。
在多媒体技术备受追捧的年代,王君对教育技术的运用保持清醒的认知。她既熟练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又始终坚守“技术为内容服务”的原则,让技术真正服务于课堂效率的提升,而非本末倒置、舍本逐末。我曾听过王君执教《诗经》二首,她不仅引导学生借助数据库研究植物意象,更带着他们亲手采撷荇菜,感受“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鲜活意境;既用动画生动演示“赋比兴”手法,又组织学生创作带有乡土气息的现代民歌。这种“高教育技术”与“深语文素养”的有机融合,突破了人们对创新课堂的认知局限。王君的实践启示我们:当AI技术汹涌而来时,真正不可替代的,恰恰是教师的人文情怀与心灵守望。
王君在“十一讲”中警醒我们:创新并非推倒重来的革命,而是基于现有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跨学科融合未必需要设计宏大项目,不妨从单篇课文的多元解读起步,引导学生读透文本、理解作者、感知文字魅力;学生主体性学习不仅体现在课堂表面的热闹,更在于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现思维参与的深度开掘。
走笔至此,忽然想起此前与王君的一段对话。“你怎么老捡到钱?我为什么捡不到?”——看见王君捡到钱后分享至朋友圈里的截图,我颇感好奇便私信追问。“因为我喜欢低头探路,而你总爱抬头看天!”妙啊!“低头探路”四字瞬间照亮了我曾困在黑暗里的迷茫。我忽然懂了:教育本就该沉下心来,“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在自己的方寸之地精耕细作,待时机成熟,自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