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心”聚力 呵护成长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南京市通过机制创新、专业赋能、资源整合等方式,探索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全场域”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格局——

“宁心”聚力 呵护成长

■本报记者 陈思洋 杨潇

“你好,这里是陶老师热线,专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在南京市陶老师工作站总站,一阵电话铃声响起,值班人员孟老师熟练接起96111热线电话。“接受问询、耐心倾听、做好记录,每一个电话我们都会认真对待,这是每个‘陶老师’的职责。”孟老师告诉记者,作为700多名志愿者中的一员,大家以这样的方式默默为孩子们筑起心灵“后盾”。这条始于1992年的“谈心热线”背后,是南京市33年如一日织就的守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安全网。

机制创新,

织密“全方位”心理防护网

研发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综合普查系统,为全市90余万名中小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建邺区创新推出“三单服务”机制,通过学校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精准对接学校需求;江北新区实施心理健康三级管理模式,定期小结、动态调控……近年来,南京市积极探索机制建设,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逻辑,为全市未成年人“育心”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以陶老师工作站为龙头,南京市创新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多维赋能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我们建立的‘总站—分站—学校’三级纵向服务网络,成为协同多方资源、联动服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据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主任许红敏介绍,总站作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全国)辅导中心,提供强大的专业支撑与资源调度;12个区分站立足区域实际,承接总站资源并开展定制化服务;720所中小学校作为实践终端,全部建有心理健康辅导室,依托校本研修,落实好课程教学、个案跟踪及家校沟通。

一条热线能提供的只是谈心与陪伴,“总站引领—分站赋能—学校深耕”的联动机制则搭建起“市—区—校”三级心育网络,实现对学生的分层分类心理教育与服务。截至目前,南京市已创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4所、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20所、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90所,建立示范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341个,陶老师工作站每年服务学生及家长2万余人次,服务学校1000多所。

为激活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的“神经末梢”,2023年5月,南京市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全员关爱导师制,由学校为每名学生配备导师,通过家访、谈心谈话等方式,给予学生学习上指导、心理上疏导、成长上引导,引导家长科学育儿。

“从老师到导师,关键在于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学生成长中心主任耿建玲表示,目前学校以“1+N”和“N+1”两种关爱方式进行全员导师制的探索实践,让每个学生都能深切感受到教育的温度,“表扬对的,发现善的,分享美的,不着力的‘导’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关照”。

专业赋能,

打造“全过程”成长支持链

不久前,由中宣部文明培育局主办、为期3天的2025年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培训班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学专家、教育工作者及行业从业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路径。

教师是心理健康工作的关键保障。南京市各中小学校均已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陶老师工作站不仅承担咨询辅导、科普宣教等任务,更成为区域、全省乃至全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经验交流与专业成长的“孵化器”。为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南京市坚持分层分类,持续开展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培训与资格认证,实现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培训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认证高级心理辅导师近2000名、中级心理辅导师1.9万余名、督导员40余名,面向全体班主任及新任教师开设12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

构建“全过程”支持链,离不开科学精准的心理监测。陶老师工作站重点研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与关爱指导系统”摒弃了单纯“找症状”的工作思维,转而运用系统化视角,致力于看见每一个“立体”的孩子。“筛查的目的不是找到一小部分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而是洞察每个孩子的独特需求。”许红敏表示,“在系统平台上,班主任、心理老师和学校管理者能够对所有学生进行持续、动态的分层分类关怀,其核心是预防与发展,而非被动干预。”

该系统已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效能。以江北新区“心北斗”小程序为例,它深度应用陶站研发系统,创新采用“动态观察+静态量表”的多维度筛查模式,可精准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100余个关键因素,将筛查精准度提升至90%以上。同时,系统能即时生成个性化的“心理关爱36计”,为教师提供科学、具体的帮扶策略。该系统已累计收录学生观察记录6万余份、家校沟通记录近3万份,构建起强大的数字化关爱网络,成为一线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智慧顾问”。

科研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心理健康工作持续注入专业动能。南京市依托重点新型智库南京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院,深入开展调研、宣传与资政研究,为政策制订提供智力支持。各区积极联动高校专业力量与学科资源,如陶老师工作站依托南京晓庄学院教育学、心理学等优势学科,成立心理健康研究院,聚焦心理服务咨询优化、资源协调保障、对外联络拓展以及临床应用研究等领域,推动各项工作走深走实。

协同突围,

激活“全场域”育人生态圈

不久前,南京小行医院心理医师韩璐来到雨花台中学,与学生一对一开展心理评估面谈活动。“专家们除了从医疗和教育层面与我们探讨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治疗辅导方案、交流后续干预办法,还邀请大家到小行医院心理健康中心门诊见习,学习如何开展危机评估工作,如何与家长、学生沟通,促进‘家校医’更好地协作。”该校心理教师周建说。

面对日益复杂的心理健康个案,单靠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难以有效应对。为此,雨花台区主动打破教育与医疗界限,创新性构建“医教协同”区域实践模式,依托南京脑科医院以及区属精神专科医院,引入医疗系统的临床心理咨询、治疗与危机预警评估体系,打通校—家—医三方合作通道,及时满足学生与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实现资源互补与效能倍增。

为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上的协同合作,南京市通过政府统筹、部门协同,构建多部门联动的心理健康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有关工作的意见》,23个市级部门联合成立南京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共同体,实施青少年心理健康八项重点行动。

“学生心理健康的根基在家庭,重点在学校,支撑在社会。目前,我们正全力推进教联体建设,并制订《‘家—校—社—医—警’联动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据南京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方案提出18条具体举措,涵盖家校合作、社教同频、医教协同、警教联动等4个方面。

目前,南京市已建立教育、医疗、公安等部门联动的市、区两级危机联动干预机制,建立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的全过程心理健康服务系统,陶老师工作站与公安110接警中心联合开展心理危机干预行动,确保每一个身处困境的孩子都能及时得到关怀。此外,江北新区入选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雨花台区建立医教协同研究中心,浦口区试点“家校医社”服务团队,栖霞区推出“润心圆桌派”进社区活动,南京全域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协同育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