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创立人”,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思创立人”,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文云全

近年来,江苏省启东中学以“思创立人”为核心育人理念,积极构建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校本化范式,为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样本。“思创立人”主张以脑科学研究成果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生活教育及“教学做合一”思想为理论支撑,以“手脑合创,铸心成人”为抓手,以培育“锐感知、善思考、会设计、能实现、有担当”的“五维”创新素养为目标,遵循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深刻体现对教育本质的洞察。它以“思”为起点和核心,以“创”为路径和方法,通过“思创”融合,激发学生的批判性、系统性、创造性思维,培养其敏锐地发现问题以及深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即具备“善思考”与“锐感知”的素养;同时推动创意生成、创意物化和实践转化,锤炼学生运用创意解决问题以及高效实现构想的“会设计”与“能实现”能力。“立人”则以社会责任为价值导向,致力于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有担当”创新者。三者紧密相连、层层递进,形成了“思维奠基—实践转化—价值升华”的完整育人链条,为创新素养的培育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且具有推广意义的实施路径。

理念生根:从地域精神到

育人哲学的升华与实践转化

寻根地域精神,建立“思创立人”理论。启东依水而生、因垦而兴,其蕴含的“围海造田、敢为人先”的地域精神,与启东中学“培养有责任担当的创新者”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学校巧妙地将这种精神特质转化为“思创立人”的育人理念。

“思”是起点,通过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创新性地设置“主动问答时间”,大胆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观点提出不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具备“不唯书”的精神品质。

“创”是实现途径,借助系统性思维整合知识,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将创意转化为实践成果。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将物理力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设计出智能装置,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实践应用能力。

“立人”是最终归宿,强调创新的社会价值,要求学生的创意方案必须紧密回应现实需求。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构建“三维三阶”理论模型,为创新素养培育奠基。为将抽象的“思创立人”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动,学校精心构建了“三维三阶”理论模型,为创新素养的培育提供了系统性、结构化的框架支撑。

“三维”是指“思”的三个维度:一是思维发展维度,充分利用各学科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二是创意生成维度,遵循“问题识别—方案设计—原型验证”的创意生成流程;三是创造实践维度,着重强调在真实场景中的应用与实践。

“三阶”是指“创”的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层,紧密结合国家课程,嵌入思维训练微专题;二是拓展层,积极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三是拔尖层,充分对接高校与社会资源。

课程开花:全科融合下

搭建创新素养培育舞台

国家课程校本化,深挖学科创新基因,培育思维深度。启东中学将国家课程作为培育创新素养的主阵地,深入挖掘各学科的创新基因,使每个学科都成为孕育创新思维的“孵化器”。

例如,我们在“建党百年思创诗画比赛”中,以“张謇垦牧精神”为主题,引导学生创作诗配画作品。学生需先深度研读张謇生平,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剖析;再提炼“实业救国”核心精神,借助系统性思维进行归纳总结;最后通过诗歌与绘画的跨媒介表达,展现创造性思维,将历史认知转化为艺术创意。

校本课程场景化,依托地域资源,磨砺创新能力。学校依托启东独特的地理与文化资源,精心开发一系列校本课程,将“创”的训练融入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

例如,我们聚焦海洋渔业生产中的痛点问题,组织学生深入吕四渔港实地观察渔民劳作情况,进而发明“高速泄压双壳贝类活体脱壳分离装置”。该装置巧妙运用高速旋转离心原理实现贝类活体脱壳分离,最终获得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且在当地多家渔户得到推广使用。从问题发现到方案设计,再到实物落地,完整呈现了创新实践的闭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切实提升了创新能力。

跨学科课程项目化,在真实问题中淬炼综合素养。学校科创节的“思创发明方案设计比赛”成为跨学科素养融合的试金石。2024年,高二学生团队针对校园垃圾分类难题,精心设计了“智能垃圾分类积分系统”,推动了校园垃圾分类设施的升级改造,项目成果惠及全体师生。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创新始于对身边问题的敏锐洞察,依托于多学科知识的系统整合,最终落脚于服务他人的责任践行,这正是“思创立人”理念的完整映射与生动实践。

评价破局:多元体系下

追踪创新素养成长轨迹

过程性评价:呈现思维发展脉络,让“思”的轨迹清晰可见。学校精心打造“创新素养成长记录档案”,完整收录学生从灵感闪现到创意物化、实践转化的全过程。

一是思维训练记录。例如,我们留存了学生在2021年“基地标志思创设计比赛”中设计的“思创之帆”标志档案,里面保存着从初稿(简单拼接齿轮与浪花)到终稿(齿轮融入浪尖,形成破浪前行的动态感)的12次修改草图。每一次修改都标注着思维迭代的关键信息,如“增加齿轮齿数体现精密思维”“浪花弧度优化增强动感表达”等,直观呈现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历程与深化过程。

二是实践探索记录。在“无人机技巧比赛”中,某小组的失败视频被特别存档——无人机因载重计算失误而坠落,但视频后附的“故障分析报告”详细记录了学生运用物理学公式重新计算升力,调整机翼角度,最终在第二次试飞中成功完成指定动作的全过程。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在创新的道路上,每一次试错都是“善思考”的宝贵积累,是成长的必经阶梯。

发展性评价:动态追踪成长步伐,让“创”的成长精准可测。我们设计了“创新能力雷达图”,从5个关键维度动态追踪学生的进步情况,为学生的创新成长绘制精准画像。例如,某学生高一参与“学科难点思创学具比赛”时,因方案可行性不足未获奖,其“锐感知”得分为60分,“会设计”得分为55分;高二时,在“思创发明方案设计比赛”中,他改进的“多功能晴雨伞”“智能电视机架”获评学校一等奖,并入选科创先锋队,其“锐感知”“会设计”“能实现”得分分别提升至75分、70分、65分;高三时,他作为科创先锋队队长,带领团队完成的“便携式智能化辅助排痰装置”项目,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等多项赛事中获奖,并在医院得到推广使用,还获得了国家专利,此时其“锐感知”“会设计”“能实现”“有担当”得分分别为85分、80分、85分、90分。

增值性评价:彰显社会责任担当,让“立人”的价值真切可感。2023年学校“思创美文创作限时比赛”中,一篇题为《匠人·匠心·匠魂》的散文凭借其独特的视角与深刻的思想打动了评委。作者深入采访启东老木匠,翔实记录传统榫卯工艺的传承困境,并提出“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融合”的创新性建议。该作品因作者对地方文化传承的强烈责任担当,被授予“社会责任创新奖”。这一评价机制明确传递出创新素养培育的价值导向:创新素养的最高境界在于将个人创意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以创新之力推动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正如获奖学生在感悟中所言:“当我们的文字能为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发声,当我们的方案能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我们才真正领悟到‘立人’的深远意义。”

(作者系江苏省启东中学奥赛中心副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