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锚定“杜绝”目标,全力抓“根治”,聚焦常态长效,江苏深入推进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专项整治——
从“舌尖”到“心间” 守好校园每一餐
■本报记者 赵玉姝
清晨,满载食材的冷链运输车驶入校园,由行政值班人员、食堂员工、家长志愿者组成的验菜团队在智能电子秤前忙碌地称重、验收;食材进入厨房,厨师精心烹制菜肴;菜品上桌,值班校领导、家长志愿者陪同学生就餐……这是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食堂运转的常态化情景。“我校认真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从食材采购、食品加工到餐具清洗消毒,再到食品留样和资金监管,都做到流程规范。”常州二实小校长叶伟锋说。
常州二实小的食堂场景,是我省深入推进“校园餐”专项整治的生动缩影。2023年11月,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中小学食堂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2024年4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在全国部署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将中小学“校园餐”专项整治作为教育系统集中整治工作重点,我省在中小学食堂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基础上,全面动员、压茬推进“校园餐”专项整治。2024年11月,中央纪委机关、国家监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监督的指导意见》,我省进一步落实指导意见有关要求,通过建章立制、多方联动,锚定“杜绝”目标,聚焦常态长效,全力抓“根治”,全面提升中小学食堂管理水平,合力守护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
多方协同,聚力打造“放心餐”
走进涟水县安东食材配送中心,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映入眼帘。干货仓、分拣区、冷藏库、更衣室、垃圾区……屏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配送中心的每个角落。监控画面里,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挑拣、清洗新鲜蔬菜,一切看上去干净整洁、井然有序。这块大屏是涟水县自主开发的“校膳阳光监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合了采购、配送、资金、监管4个功能模块,构建起“一云承载、两端协同、五链贯通”的数字管理架构,让集中监管实时可及。
保障食材采购新鲜安全,是提升“校园餐”品质的关键之一。在专项整治推进过程中,省教育厅深化运用包干到市、对口联系机制,厅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先后开展4轮集中督查或明察暗访,共排查问题6006个,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6814所中小学校开展整改回访或明察暗访。经过多轮自查自纠和督查整改,食堂治理实效充分彰显,全省学校自主经营食堂比例进一步提高,占比达98.5%;招标采购进一步健全,实行大宗食材集中采购的学校占比74.8%,建立食材采购、进货查验等食材监管平台的学校占比93.5%;校园食品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食材原料至学生餐盘的全流程、全链条、全方位监管更加细化可控,实施双人或多人联检食材的学校占比95.5%,食堂食品卫生实现实时网上巡检,全省学校“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97.6%,“校园餐”质量明显改善。
“‘校园餐’专项整治后,我们反而觉得比以前轻松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校长李中阳说。为了更好地实现降本增效,新城初中所在的南京市建邺区创新组建大宗食材招标采购“片区联合体”,以区域位置、学校数量、师生就餐规模等为依据,为各校搭建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的区域平台,有效推动各校规范食材采购管理。目前,全区已全部实现集中采购、集中监管,该区中小学2025年2月至5月食材的平均价格,较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下降约24.7万元,降幅达6.24%。
强化多方协同是深入推进专项整治的有力“法宝”。省教育厅成立专项整治工作专班,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和膳食经费管理有关要求,加强与市场监管、财政、公安、卫健等部门的协同联动,紧盯责任落实、资金使用、食材采购、安全卫生等关键环节,构建起“全链条”责任体系和“全覆盖”监督格局。省纪委监委有关职能室全程跟进监督,下发工作提示和问题清单,开展整治质效调研,加强调度指导,坚决守护校园食品安全,深化膳食经费安全治理。
午间铃声响起,江苏省吴中实验小学的食堂里香气四溢。受邀陪餐的家长代表端着餐盘坐到学生中间,认真品尝每道菜品,并在陪餐记录表上写下反馈:“虾仁很新鲜,但肉末粉丝可以再清淡些,低年级孩子吃辣要适度。”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专门设计了食堂满意度调查二维码,定期发送到家长群,及时掌握家长对“校园餐”的意见和建议。该校学生家长朱贝贝告诉记者:“孩子在这里学习、用餐,我作为家长非常放心!”
为了让这份“舌尖上的安全”看得见、摸得着,2024年秋季学期,全省各地面向社会招募40万名家长志愿者,近9万名家长加入各校膳食管理家长委员会,参与食材验收和陪餐工作。南通市教育局为此出台《关于中小学膳食管理家长委员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膳食管理家长委员会的组织架构和工作职责,要求家长代表参与学校伙食费标准制订与调整、食堂招标监督与评标、学校供货验收、食堂加工制作的督导检查、公示监督、缴费陪餐以及建言献策等工作,参与食堂监督的家长逾1.7万人。
建章立制,构建立体“防护网”
茶干毛豆仁炒肉丝、土豆烧鸡块、青椒炒百叶、米饭、南瓜汤、水果——这是记者采访当天盐城市亭湖区李灶小学的午餐食谱。李灶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校根据《学生餐营养指南》制订“校园餐”食谱,每天提供至少3种蔬菜和2种水果、适量的肉类和豆制品,让学生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摄入均衡营养。
2024年7月,省教育厅会同省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食堂与校外供餐管理的通知》,同步出台中小学校食堂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服务等4个业务指引指南,形成“1+4”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各地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落实分级管理机制,市、县层面累计制订或修订学校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制度文件1535个。为加强文件制度解读和贯彻落实,省教育厅积极组织“校园餐”管理专题培训和“阳光食堂”平台操作培训,省级培训人数达5.2万人次,各地开展食堂管理和从业人员培训,人数达13.38万人次。
“学校食堂不得制售冷荤类食品、生食类食品、裱花蛋糕,不得加工四季豆、鲜黄花菜、野生蘑菇等高风险食物”“每天食物种类应不少于12种,每周食物种类应不少于25种”……《江苏省中小学生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指南(试行)》以科学化、标准化为导向,对学校食堂和校外供餐单位的日常工作提出明确要求,配套的《“校园餐”禁用及慎用食品分类目录》《分学段学生周带量食谱范本》等实操性文件,为政策落地提供精准依据。省教育厅还邀请相关专家研究6—17岁中小学生全天各项营养需求,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参考带量食谱,让“校园餐”和“家庭餐”都能做到营养、安全。
为扎实推进“校园餐”专项整治,常州市教育局积极探索“外聘一个食堂劳务管理团队、筛选一批优质食材供应商、开发一个一体化网络监管平台”的“1+1+1”管理新模式,并出台《常州市中小学食堂管理规定》《常州市中小学校食堂财务管理制度》等17项制度,着力构建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长效机制。在2024年师生满意度调查中,该市中小学饭菜质量满意度达96.34%,饭菜口味满意度达96.14%,服务质量满意度达97.37%。
买好菜、烧好饭,还要管好账。为扎实做好膳食经费管理,我省进一步完善食堂财务管理体制,在省教育厅“1+4”制度体系基础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严格执行经费管理制度,切实加强食堂资金监管。如溧阳市严格按照“统一管理,独立建账,成本核算,收支平衡”的原则管理资金,全市学校食堂财务均集中到教育局实行统一管理,各校只设报账员记账,伙食费在学期初均上缴财政专户、纳入监管,有效防止食堂财务中违规支出、截留挪用等现象;无锡市将公办学校学生餐费全部纳入市财政专户管理,实现全程财税监管、全程无现金操作,全面堵塞风险漏洞,确保资金源头安全。
为持续深化中小学“校园餐”专项整治工作,省教育厅根据苏南、苏中、苏北片区专项整治工作的不同重点和实际情况,从今年起建立按季度分片区现场推进“校园餐”专项整治工作制度。今年3月25日和5月15日,分别在常州市和淮安市召开全省中小学“校园餐”专项整治苏南片区、苏北苏中片区现场推进会,总结工作成效,交流工作经验,梳理存在问题,现场调研考察学校专项整治情况,部署重点任务。
食育赋能,提升舌尖上的“幸福感”
“当晨光还在玩捉迷藏,食堂已经热闹起来了!咕嘟嘟,虾仁将军踩着油花玩蹦床,酱油小队长正指挥鸡蛋士兵翻跟头,穿过胡萝卜山洞,跳过豌豆跳跳石,玉米粒在阳光下奔跑!叮咚,彩虹营养密码破译成功……美味的秘诀是:50%的爱心+50%的彩虹营养。”这是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一年级学生杜奕辰讲述的《一粒米的致远故事》,描绘的是学校食堂为学生们特别定制的蛋炒饭。
“有一天我陪餐时,孩子们提出了一个小心愿,希望每天都有蛋炒饭吃。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食堂师傅精心准备了这道配料丰富、美味可口的蛋炒饭。” 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校长谢英告诉记者,学校有一间温馨的“爱心小屋”,小屋里有漂亮的餐盒、咖啡的香气和舒适的氛围,并定期举办“校长陪餐”活动。用餐时,校长会仔细询问学生对餐食、课程、活动、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归属感、责任感。
将食堂管理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推进食育文化建设,是我省扎实推进“校园餐”整治的又一亮点。全省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建立家校共育机制,开展以食品安全、感恩世界、环境保护、饮食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饮食教育。同时,各校将食育文化纳入学科类教学活动,构建主题性、系列化、沉浸式的食育特色课程,为学生创设美好的校园“食”光。
在南京市香山路幼儿园,一座精心打造的“水八仙园”成为孩子们感知乡土、探索饮食文化的鲜活课堂。这片微缩的江南水乡景观,汇集茭白、莲藕、鸡头米、荸荠、茨菰、水芹、莼菜、菱角等8种南京及周边水域出产的传统食材,巧妙地将地方饮食文化“搬”进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到了收获时节,孩子们在教师引导下观察、触摸并采摘,学校食堂还会在饭菜中添加食材,让孩子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深刻感知优秀传统文化。该园副园长王颖说:“一方面,孩子们能够从中体会到收获的乐趣;另一方面,孩子们在幼儿园的饭菜或点心中吃到这样的食物时,可以充分调动感官去了解食物的生长过程、口味外观、营养价值,从而对地方文化有更直观的感知。”
餐桌上的幸福感,还离不开有温度的匠心烹饪。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可口的餐食,各地各校积极创新、妙招频出。无锡市新吴区组织全区学校厨师培训与烹饪技能大赛,邀请知名烹饪专家和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授课,厨师们现场学习菜肴制作方法,并参与“厨王”评选;苏州市工业园区与苏州市食品安全与营养学会合作,为区内中小学生制订80余份营养食谱,全区中小学广泛开展“我最喜欢的一道菜”评选等活动,有效提升了学校食堂的菜品质量。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各地举办学校厨师烹饪培训1476场次、厨艺交流展示活动154次,参与厨师3.46万人,厨师制作营养餐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和省纪委五次全会都明确要持续深化中小学‘校园餐’专项整治,连抓3年,务求根治。接下来,我省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以钉钉子精神健全体系机制,强化责任落实,严格监督检查,确保‘八个百分百,两个不发生’目标的顺利实现,最大限度保障广大师生‘舌尖上的安全’。”省教育厅副厅长吴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