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图教学的困境与优化策略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高中地理地图教学的困境与优化策略

■高邮市三垛中学 时祺

地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部分地理知识都要以地图为载体呈现,因此,高中地理地图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地理教学的效果。但目前看来,高中地理地图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着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和最终效果。如何将高中地理重要组成部分——地图进行合理利用,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师需要认真面对的现实与挑战。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

地图教学的地位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明确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其中,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地理技能要求尤为突出,而这两项素养在教学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地图的灵活运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地图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其应用场景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传统教学中的辅助工具,发展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并逐步成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意识的主阵地。这种转变让地图真正走向课堂教学的最前沿,成为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力军。

高中地理教学中

地图教学的优化策略

学生读图能力薄弱的原因可从教学层面与学生层面进行分析。教学层面主要表现为教辅地图存在脱离实际、图文脱节等问题,导致读图技能难以有效巩固;学生层面则体现在学习兴趣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学习方法与态度的制约等方面。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激发读图兴趣,培养用图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教育箴言,深刻揭示了兴趣引导在教学实践中的核心价值,这一规律在地图教学领域尤为显著。部分学生识图能力薄弱,往往源于他们对地图学习兴趣的缺失,这种消极态度不仅削弱了地理学习的主动性,更会阻碍良好学习习惯与核心能力的养成。

兴趣培养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以鲁教版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展示标注清晰的太阳系示意图,通过行星位置关系、运动方向及轨道面等显性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推导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共面性、近圆形、同向性)。这种图文结合的教学模式,既突破了传统“填鸭式”课堂的局限,又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图表感知力与空间思维能力,在夯实地图学习兴趣基础的同时,也为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储备。

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用图习惯的系统性缺失与判读积极性的普遍不足。以江苏省初中地理教学为例,受会考合格标准的导向影响,部分教师过度聚焦知识点灌输,忽视了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需要构建系统化的训练体系:通过设计阶梯式读图练习,培养学生从课本图像中提取地理信息并转化为抽象概念的思维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建立“图随课走”的教学机制,使地图成为知识建构的有机载体。这种以图导学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地理空间的认知,更能促进其形成主动用图、规范用图的良性学习机制。

夯实地图基础,强化分析能力

读图基础薄弱直接影响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部分教师存在认识误区,将地图视为“常识性”教学内容,忽视系统训练。这导致学生在后续学习中频现空间定位不准、要素提取困难等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增加课堂地图使用频次,建立“图不离课”的教学常态;设计阶梯式读图任务,从要素识别到综合分析逐步提升;结合生活实例开展地理实践,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体验。

创新教学理念,重构教学形式

提升地理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实现双重突破:在教学理念层面,应建立“以图促学”的教学范式,通过深度解读图表信息,挖掘空间内涵;在教学方法层面,构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兴趣激发-思维培养-实践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空间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图教学的本质价值在于思维培养而非知识传递。教师应构建“空间认知→信息提取→问题解决”的思维链条,通过系列化教学活动(如图表对比分析、区域综合制图等),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思维模型。当学生能够自主运用地图工具进行复杂情境分析时,所获得的不仅是应试能力,更是基于空间视角的认知方式和创新思维能力。这种内化的地理素养,将使学生具备解决真实地理问题的思维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