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出台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方案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六项改革任务 十大配套支持

苏州出台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方案

本报讯(记者 董康)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人工智能+”行动决策部署,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近日,《苏州市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台。

据了解,《方案》致力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对苏州教育各领域、各环节赋能,科学构建全面覆盖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到2027年,建成 AI 助教、助学、智评、智管、智研、助考等全维度应用体系,实现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全覆盖,推进90%以上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教育选修课,100%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通过认证,培育认定15个师生反馈良好、成效显著且技术相对成熟的教育大模型及解决方案,遴选30项人工智能大模型教育示范应用场景,打造一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教育赛事,选树一批应用效果良好、示范效应突出的“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实验区、实验校,加快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发展新生态。

为此,《方案》将重点落实六项改革任务。一是打造学生专属知识图谱。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开发多学科知识图谱框架系统,实现与学生学习智能匹配、构建覆盖全学段的教学资源知识库。依托学习行为追踪、知识掌握度评估、认知能力建模等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动态学生画像系统,精准识别个体认知特征与知识薄弱点,形成持续更新的个性化学习云图谱。二是开发学生专属心理色谱。构建多模态心理健康评估模型,整合心理测评、行为观测、社交网络等多维度数据,生成可视化心理健康色谱图。三是建设校园餐全流程溯源“一键通”。运用区块链与5.5G技术,构建校园餐食全流程追溯系统,打造校园餐安全监管一键通办,建立“一键直报”家校协同监管平台,实现问题反馈、整改追踪、满意度评价的闭环管理。四是筑牢校园安全防护网。融合具身智能与低空技术,构建“天地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智慧安防网络。五是加快AI课程标准化建设。打造兼具苏州特色和学段特点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形成小学低段(认知启蒙)、小学高段(基础构建)、初中(应用实践)、高中(创新突破)的“ 四阶递进 ”人工智能课程架构,实现人工智能通识教育100%覆盖率。六是建立学生教育专属云空间。依托苏州市智慧教育大平台数据采集能力,整合学业发展、体质健康、心理成长等全场景数据,完善汇聚学生成长过程全维度信息,形成动态更新的学生终身成长数字档案。

为保证六项改革任务落实到位,《方案》提出十项配套支撑。具体包括:提升算力供给保障。拓宽各级互联网络带宽,提升骨干网络服务能力,采取“市级统筹+区域自购”模式,适度部署算力基础设施,推进政企校算力资源共享。拓展数字基座能力。对全市智慧教育大平台开展智能升级,加强数据中台、身份中台与网络空间的数字基座支撑能力,提升数据汇集、数据训练安全管控及人工智能应用分发能力,建成集应用服务、智能分析、决策支持于一体的苏州教育人工智能大脑。强化数据要素归集。制定苏州教育数据治理标准,规范数据治理流程,形成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育评价、教育治理、教育研究、教育考试6大类数据集。加快教育数据流通。加快教育数据价值挖掘,按照共享和开放属性梳理形成数据目录,推动建设部门间、教育体系间、政企间的数据流通渠道。丰富智能应用场景。启动AI助教,加快AI助学,创新AI智评,深化AI智管,拓展AI智研,推动AI助考。完善教育资源供给。鼓励各地各校按需逐步部署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环境,提档升级原有创客教室、未来教室、科学教育实验室或新建人工智能实验室。提升师资队伍素养。从信息科技、综合实践、科学学科中遴选优秀教师组建规模化人工智能教育专任教师队伍,通过市区校三级培训计划,全覆盖开展教育系统行政干部、书记校长和教师队伍人工智能专题培训。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构建人工智能素养评估指标模型,基于模型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素养评估。在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开展人工智能特殊班型建设,建立高中与高校贯通培养人工智能创新人才机制。实施示范场景认定。鼓励各地各校与有资质的人工智能头部企业联动结对,积极探索标准化、可复制、可推广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教育应用场景落地路径。遴选实验区(校)培育。鼓励各地各校在智慧校园创新、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方式创新、人工智能赋能综合评价创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管理创新、人工智能赋能校本教研创新、人工智能赋能考试模式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