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新时代实践育人新局面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开创新时代实践育人新局面

■本报评论员

当前,我国正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指引,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面对新时代实践育人新形势和新要求,只有与时俱进地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才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拓展实践育人空间和阵地,要建立课内课外协同育人机制。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塑造健康人格、启迪美好心灵。面对青少年成长环境日趋复杂、价值观念多元碰撞的现实挑战,单一主体、单一场景的育人模式已难以满足青少年全面发展需求。因此,既要重视课堂知识的传授,加强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又要重视实践认知的提升,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多元活动强化学生的主体认知和亲身经历,让课内课外互为补充,夯实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又具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的教育根基。

拓展实践育人空间和阵地,要建立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机制。将育人空间和阵地从传统的校内延伸到广阔的校外,这不仅仅是育人形式上的转变,更是育人理念上的革新。因此,既要重视校内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提升使用效益,又要关注校外资源的拓展,激发协同育人的内生动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推进家校社“教联体”建设,实现家庭的情感滋养、学校的育人智慧与社会的实践体验同频共振,从而达到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效果。

拓展实践育人空间和阵地,还要建立线下线上协同育人机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丰富了实践育人的空间和形式。要推动实践育人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将网络空间打造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阵地,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相得益彰。通过短视频、互动问答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习过程“活”起来;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让学习体验生动起来。同时,积极打造网络教育特色品牌,加强青少年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文明素养、行为习惯等教育,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网络空间和育人生态。

拓展实践育人空间和阵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新生态,才能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