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仁心,南京教师用行动诠释“生命教育”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师者仁心,南京教师用行动诠释“生命教育”

■本报通讯员 曾文君 顾佳怡

近日,南京市第三中学生物教师彭志杰在中大医院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江苏省第1593位、南京市第227位、秦淮区第27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采集现场,彭志杰家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们共同见证了这一传递生命希望的温暖时刻。

2023年6月,彭志杰在参加无偿献血时自愿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今年1月,他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虽然与患者互不相识,但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种命运的召唤,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仅几十万分之一,这样的奇迹让我毫不犹豫地决定:我要去!”彭志杰说。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他对造血干细胞的功能有着深刻理解:“这些细胞不仅能够自我更新,还能分化成所有类型的血细胞,是维持人体血液系统的‘种子细胞’。对于患者而言,这次移植可能是战胜疾病的关键,甚至是重生的希望。”正是这份对生命的敬畏,让他义无反顾地踏上捐献之路。

彭志杰将“敬畏生命”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在他的生物课上,不仅传授细胞结构和遗传规律等专业知识,更强调通过生命科学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对他来说,生物学不是冰冷的知识堆砌,而是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珍视生命的桥梁。

在赴医院准备捐献时,他收到了学生们的暖心祝福:“很幸运成为您的学生,祝平安归来,一切顺利!”“您不仅是讲台上的榜样,更是人生的勇者!”“遇见一位十分负责并且十分有爱心的班主任,我真是太幸运了。”

在捐献前夕,彭志杰提笔写下了一段感人的寄语:“世界上最奇妙的变化,并非干细胞转化为血细胞的过程,而是你我平凡的一次决定,足以让另一个生命重新绽放。”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感悟,也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一份微小的善意,终将汇聚成照亮人间的大爱星河。”彭志杰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爱与责任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