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餐厅”洋溢“家的味道”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在淮安市南陈集中学食堂,一半员工是学生家长——

“妈妈餐厅”洋溢“家的味道”

■本报通讯员 刘品 王晓东

“我是高三(6)班潘育恒的妈妈”“我是高二(5)班刘子杰的妈妈”“这是我们做的‘妈妈牌烧卖’‘妈妈牌汉堡’”……在淮安市南陈集中学的食堂里,每天中午都弥漫着“家的味道”。这所位于淮安市淮阴区南陈集镇的普通高中,近年来通过创新打造“妈妈餐厅”,将校园餐从单纯的供餐服务升华为家校共育的纽带,以“一餐饭的温度”串联起食品安全、家校协同与社会效益的深层价值。

“孩子们吃得安心,家长才能放心,教育才能润心。”谈及“妈妈餐厅”的创立初衷,该校校长李松虎说。2023年10月,刚到校任职不久的李松虎注意到,学生常因食堂饭菜不合口味而倒掉餐食,造成浪费,家长群中也时有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一次家长会上,一位母亲感慨地说:“要是能亲手给孩子做饭就好了。”这句话启发了李松虎:“为何不让家长参与食堂管理?他们既是监督者,也是服务者,更是育人者。”

2024年4月,南陈集中学首次向学生家长发出“征集令”,招募食堂工作人员。经过健康检查与技能培训,首批“妈妈员工”上岗。如今,该校食堂50%的员工由在校或已毕业学生家长组成,“妈妈餐厅”初具雏形。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家长的就业需求,更通过食材选择、清洗、烹饪全程公开的透明化操作,让家校联系愈发紧密。

作为“妈妈餐厅”的核心力量,家长员工们将父爱、母爱融入每一道工序。高三学生胡可馨的妈妈张爱霞每天凌晨5点便到岗,与其他家长一同验收食材。“土豆发芽的、有虫的,统统过不了关!”在菜品研发上,“妈妈厨师”更是各显神通,结合学生营养需求,推出低油少盐的“健康版”红烧肉,用南瓜泥制作彩色馒头,孩子们抢着吃。

刘子杰的妈妈说:“过去总担心孩子在学校吃不好,现在既能亲手给孩子做饭,又能灵活就业,还有更多机会见到孩子、陪陪孩子,幸福感翻倍。”数据显示,参与食堂工作的家长中,80%认为此举显著增进了亲子沟通,让他们实现了“带娃挣钱两不误”。

“以前觉得食堂饭菜千篇一律,现在每天都有惊喜!”南陈集中学高一学生季宇康兴奋地展示餐盘里的鱼丸——这是“妈妈们”历时两周调制出的“爆款菜品”。学生郑志远则动情地说:“看到妈妈忙碌的样子,我更明白了要努力学习,不负期待!”这种“家的味道”不仅满足了味蕾,更成为情感纽带。有学生悄悄在意见簿留言:“妈妈做的菜,让我想起生病时她熬的小米粥。”

在“妈妈餐厅”的公示栏上,一张“校领导陪餐排班表”格外醒目。这是该校“六陪润心”活动的创新实践:每日由一名校领导与学生同坐一桌、同吃一锅饭,餐后填写“陪餐日志”,记录学生反馈并监督改进。该校副校长卜成龙在陪餐日志中写道:“孩子们不爱吃胡萝卜,我们就推出胡萝卜玉米烙;他们喜欢酸甜口,食堂立刻研发糖醋藕片。”这种“即时反馈、动态优化”的机制,让南陈集中学的校园餐从“填饱肚子”升级为“滋养身心”。

“陪餐不是形式,而是‘管理服务+润心陪伴’的融合。”李松虎表示,这一制度既筑牢了食品安全防线,又将德育融入日常生活。

如今,“妈妈餐厅”带来的改变远超预期。家长们从“质疑者”变为“建设者”,学生的用餐体验从“将就”变成“讲究”,家校共育的社会效益正在显现。“教育需要温度,温度就藏在妈妈们洗菜时浸湿的袖口、校领导陪餐时的倾听中。”李松虎说,“‘妈妈餐厅’的诞生是我们围绕痛点破局的创新实践,背后的价值是‘育人’‘育心’。我们以食为媒,让家校共育从理念落地为触手可及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