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我学“管大”
■陈寅阳
清明假期值班,春风和煦、桃红柳绿,正是研读管建刚著作的好时光。“管大”是教育界对他的亲切称谓。百度词条开篇即道:“1998年起用心当老师”,这句平实的陈述却引人遐思——1998年之前的管建刚究竟是何模样?是文弱书生?抑或忙碌商人?诚如先贤所言,“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怕就怕对“用心”二字存有丝毫懈怠。“管大”用自己的成功完美诠释了这句话。
以1998年为分水岭,管建刚完成了华丽转身——投身教育事业,从此在方寸讲台开辟出广阔天地。从作文教学革命,到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再到家常课、习课堂,管建刚在教育版图上不断腾挪转圜。
用心做教师的管建刚,10年便成为特级教师,当多数同行仍在职业迷雾中摸索时,这位“十年磨一剑”的耕耘者已走出独特的成长轨迹。回望来路,师范选择本出于户口与饭碗的现实考量——正如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中师生一样,他们带着朴素的生存智慧踏上教育征途,职业意识与专业技能反倒在岁月沉淀中渐次生长,最终绽放出灿烂的教育之花。
管建刚是勤奋的。他用恒久的勤勉印证了一个亘古不变的朴素真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日日不辍,持之以恒,终能抵达成功的彼岸。诚如鲁迅先生所言:“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当众人困于“不会写作文”的桎梏时,管建刚却为自己立下宏愿——每年出版一本书。书稿从何而来?惟勤于思考,勤于笔耕。每日放学铃声响罢,他总要在案头继续伏案数小时,日书三千字,不让一日虚度。这般恒心需要何等坚定的意志与坚韧的毅力。翻阅其著作的后记,常见“除夕(2017年1月27日)”“大年初二(2017年1月29日)”的字样。当除夕的爆竹声与新年的欢庆声交织时,他仍执笔不辍。这般以勤劳“习”得的习惯,终将化作奋进的脚步、进步的阶梯,以及累累的硕果。
管建刚是家常的。何谓家常?课堂上的管建刚,校园里的管建刚,和同事谈笑风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幽默活泼如鱼得水,尽显真性情,堪称真君子。就连“管大”的亲切称谓,最初也是学生发自内心所赠,全然不见“名师”的疏离感。这种家常气质已渗透至教学实践——回归家常本真,践行教育常识,正是其教育认知的重要升华。正如他所言:“你只有到过高处,才能一览无余地看清来路。”将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将大部分教学时间用于学生的“学”与“习”,让每个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管建刚的课堂上,“家常”有着具象化的实践路径:其一曰“时习”,以目标明确的任务单为舟楫,在知识海洋中指引航行;其二重“时效”,如同精准的时钟校准,每个教学环节都浸润着对时间的把控艺术;其三求“治学”,将备课功夫下在课前,通过口令手势构建起行云流水的课堂节奏。这些看似朴素的课堂特质,实则是教育常识的生动演绎。
当教师以匠心深耕课堂,以耐心涵养学生成长,质量的提升便水到渠成——这或许正是管建刚“习课堂”理念的价值真谛:在返璞归真中追寻教育本真,在寻常处孕育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