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难忘刻蜡纸的岁月
■ 吴仲尧
每到高考时节,当年埋头刻蜡纸、印习题,帮助学生备考的情景,总如电影般在脑海中闪回,清晰得恍如昨日。
20世纪80年代末,我师专毕业参加工作时,铅字打字机尚属罕见,电脑更未进入校园。铁笔、钢板、蜡纸和油墨,构成了学校印刷练习试卷的标配“四大件”,刻蜡纸也成了每名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刻蜡纸,亦称刻钢板。初学时我总不得要领,不仅字迹歪斜,还常将蜡纸戳得千疮百孔。老教师们这样指点:“刻字要落笔平稳,用力均衡,书写灵活。你钢笔字写得漂亮,只要勤加练习,定能得心应手。”我苦练两周,渐渐摸到门道。岁月沉淀技艺,几年后,刻蜡纸已成为我的拿手好戏,刻写的钢板字几乎能与印刷体媲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刻蜡纸不仅是一项体力劳动,更是一门技术。操作时需将轻薄如蝉翼的蜡纸平铺于带有密集斜纹的钢板上,右手紧握顶端嵌有钢针的铁笔,依照模板将文字逐笔镌刻于蜡纸表面。整个刻制过程需要全神贯注,既要防止错刻漏刻导致返工,又需精准控制下压力道——用力过轻则蜡层无法穿透,印刷时字迹模糊难辨;施力过猛又易划破蜡纸,导致印刷时油墨渗漏,在纸张上形成大片墨渍,使成品近乎报废。
那时学校物资紧缺,师生们倡导勤俭节约,促成了不少修旧利废的巧思。钢板表面纹路磨损导致蜡纸打滑时,便用毛刷蘸取煤油彻底清洁表面,经砂纸打磨后仍可继续使用。铁笔尖磨损变钝,便用砂纸打磨至适宜锐度,反复试刻确认下墨均匀。最见功夫的是修正错字——若在蜡纸上发现讹误,便取烛泪涂抹覆盖错处,待冷却凝固后重新雕刻正确字样。这些为精打细算而生的技艺,凝结着那个年代的教育智慧。
刻蜡纸的艰辛,非亲历者难以体察。标准8开蜡纸刻满文字,通常耗时一两个小时,常使腕部酸麻难忍,中指握笔处日久生茧。春秋季尚可应付,寒冬腊月时手指冻僵仍要执笔,三伏酷暑时汗珠顺着脊梁滚落,这般苦楚实在煎熬。然而想到这是教师的职责,更是为着孩子们能有个好前程,纵是挑灯夜战到东方既白,咬着牙也要刻完。
30年弹指一挥,现代化教学设备已迭代更新。当电脑与复印机成为办公常态,那些承载着时代印记的钢板、铁笔与蜡纸,早已湮没于时光深处。然而每当记忆翻涌,刻蜡纸时特有的沙沙声仿佛仍在耳畔,若有若无的油墨香似乎扑鼻而来——那些浸润心脾的滋味,凝结成我们这代人的教育记忆,任岁月流转,终让人回味无穷,深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