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生活语文教学中“音乐”的应用策略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孤独症儿童生活语文教学中“音乐”的应用策略

■朱影

孤独症儿童在语文学习中存在语音意识、情感感知等障碍。这就需要教师遵循孤独症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的特殊需求,采用有效措施给予其学习支持。音乐拥有欢快的节奏,并且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将音乐融入生活语文教学中,可以营造活跃的气氛,唤醒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感知能力,激发孤独症儿童对母语学习的情感,唤醒其学习能动性,从而实现生生有进步的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孤独症儿童的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音乐助力其参与学习过程,增强其学习的适应性,促进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发展。

调动多重感官,唤醒语言感知

语言感知是儿童阅读课文的首要步骤,包括“听”“读”两方面,即将听到的声音转化为语言文字。但对于孤独症儿童而言,难以自主完成这一步骤,这就需要教师借助音乐,通过“听读”唤醒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感知,引导其在脑海中构建画面,使其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丰富感官体验。

以生活语文教材《骆驼和羊》一课为例,这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骆驼和羊。为了让学生亲近动物、认识骆驼和羊,教师可以先借助拟声软件,播放两种动物的叫声,提问:“哪位同学知道这是什么动物的叫声?”再展示骆驼和羊的图片,引导学生将动物叫声与图片联系起来。然后,教师为动物的叫声添加有节奏的旋律,并带领学生跟着节奏模仿骆驼、羊的叫声和动作,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最后,教师再播放骆驼和羊的对话,让学生认真倾听后阅读文章,思考它们争论的原因。这一教学方式利用音乐丰富孤独症儿童的感官体验,激发其阅读欲望,有助于孤独症儿童听读素养的提升。

创设音乐情境,探索文字奥秘

情境教学法是语文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生活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孤独症儿童的特质创设情境,并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音乐融入情境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内容,主动探索语言文字的奥秘。

以生活语文教材《葡萄沟》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伊始播放具有浓郁新疆风情的民族音乐,学生在闭眼聆听时想象新疆美丽的景色,感受鲜明的民族风格。之后,教师展示图片,播放音乐《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带领学生在音乐中欣赏葡萄沟的景色,直观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跟随音乐,用手指在空中“写”生字,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认识生字的发音和字形……利用音乐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便于孤独症儿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创编专属音乐,激发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孤独症儿童的主体地位,利用音乐降低孤独症儿童的语文学习难度。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创编旋律简单、节奏鲜明的歌曲,鼓励孤独症儿童跟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其知识记忆。

以生活语文教材《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特质和能力,根据文本内容创编歌曲,选用轻松欢快的旋律。歌词内容是不同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介绍,如“看啊,那一个个降落伞,就是蒲公英的种子”等,节奏简单、重复度高,便于学生理解和跟唱。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演唱,同时展示不同植物和种子的图片,再指导学生学唱歌曲,并搭配相应的动作,以歌曲辅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听唱歌曲,巩固所学内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融入音乐表演,促进语言表达

孤独症儿童往往难以对某事物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为了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将音乐表演融入课堂,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鼓励孤独症儿童参与其中。音乐表演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能让孤独症儿童内心的情感得到释放,激发其开口说话的动力,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以生活语文教材《敕勒歌》一课为例,这首诗歌展现了草原壮丽的风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蓝天、草原、牛羊、蒙古包的图片,再播放《敕勒歌》音频,让学生感受大草原的辽阔。其后,教师带领学生跟着节奏朗读诗歌,并向学生发放木鱼、铃鼓等打击乐器,以及蒙古帽、牛羊面具等装饰品,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正置身于大草原中,根据图片和诗歌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在音乐表演中,孤独症儿童能感受到与他人交流的乐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基于“音乐”的生活语文教学,能为孤独症儿童创设充满趣味性的学习环境。教师在这一环境中可以与其展开有效互动,使全体儿童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阅读文本内容,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锻炼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表演能力。

(作者系高邮市荷花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