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协同育人新生态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产教融合育匠才,文化赋能润无声,南通理工学院紧扣需求、多维共进——

打造协同育人新生态

■本报记者 赵玉姝

繁花盈目,绿意盎然,精巧的亭阁倒映碧波,高大的建筑静静矗立……南通理工学院南通校区的校园春景生机勃勃,校园文化润泽心灵。近日,记者走进南通理工学院采访,探访这所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学以致用,

从课堂到职场“无缝衔接”

走进南通理工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展示柜里陈列了国际象棋、人形面具、东方明珠等形态各异的精密零件,这些作品是机械学院的学生们通过激光切割、3D打印等制作出的作品。工程训练中心教师告诉记者:“这些作品培养学生从设计、CAD建模、自动编程到操作数控车床的全过程技能,提升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教材到竞赛,都体现了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中,工科专业的实践课程占比35%,在文科专业中,实践课程比重达30%。

学校定期召开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学校用“根据专业办专业,专业服务专业”的思路进行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能源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的部分学生实行“3+1”培养模式,学生们前3年在校内学习专业课程,并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参加实践,大四时再到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实现“真题、真做、真用”。

为更好地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具有卓越实践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应用人才,学校还与企业共同开设项目精英班、企业订单班和创新实验班,目前已有49个班。如与南通国盛智能科技集团合作的国盛数控工程师项目精英班,与南通大通宝富风机有限公司合作的大通宝富企业订单班等。

重视实践并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的系统化教学方案,培养出了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学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居高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等专业近3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逾98%。”南通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江应中说。

产研融合,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多维共进”

“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秉承这一理念,南通理工学院始终致力于大力推进产研融合,高度重视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形成独具特色的产研融合路径。

智能装备研究院顾拥军团队和南通烟滤嘴公司合作研发“滤棒三元复合实验平台”,3年累计创收近千万元;机械工程学院顾海团队与江苏江海机床集团合作研发“木业自动化生产线”,成功应用于山东鲁丽木业集团,实现技术转化并奠定百亿级项目合作基础;土木学院鲍玉萍团队研发的“智能爬升平台”破解了海上施工安全难题,荣获中国安装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4年,学校共签订产学研项目255项,覆盖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到账经费超4500万元。

独特的产研融合路径也催生了高品质的科技创新成果。2024年,学校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全国民办高校前列、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位列江苏省民办高校前列。

“建一个学院,强一个学科,服务一个产业”,学校围绕南通“向海发展”战略,重点在海洋工程装备、智能装备、低空经济等领域进行布局。在海洋工程领域服务南通海洋强国示范区建设,先后获批“江苏省海工装备延寿与低碳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海工结构服役性能提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省级研究中心;在低空经济领域,联合泽陆科技、振康机械等企业成立“低空经济研究院”,推动无人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专业建设到服务地方,学校不断深化校企融合深度。自2014年正式升本以来,目前设立的57个本科专业均围绕江苏省“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体系及南通市“533”重点产业布局。“未来我校将继续深化‘向海发展,向新突破’战略,为丰富应用型高校科研创新贡献更多智慧。”南通理工学院校长程纯表示。

美育浸润,

非遗文化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理工科院校不能只有机器轰鸣的声音,还要有歌声、琴声。理工科学生更需要艺术的熏陶。”这是学校创始人陈明宇董事长常说的话。作为一所理工科专业逾70%的高校,南通理工学院十分重视美育浸润,通过引入传统非遗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

学校借助南通本地传统非遗项目打造“海安花鼓”品牌活动,成功入选江苏省第二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此外,学校还将蓝印花布、板鹞风筝、沈寿刺绣等南通地方特色非遗项目“请进”校园,划拨专门区域,建立工作室,开设公共选修课,进行系列展览和比赛,让更多青年学子走近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漫步南通校区,随处可见校园中错落有致、文化气息浓厚的各类场馆,如党建思政馆、张謇文化教育馆、雷锋馆等。学校充分利用场馆资源,推进馆校共建共育,打造“党建+思政”育人双支点,将思政课搬进场馆,用浸润式教育提高育人成效。学校还将各类场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常年举办专业展览、学术讲座、技能培训、艺术设计展览、科普讲座等活动,不断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师生文化素养。

此外,学校还借助网络全景展馆,让学生“云游”全国著名红色展馆,组织大学生线上思政风采大赛,让青年人从“受教者”变成“主讲人”、从“旁观者”变成“制作人”,在讲述新时代故事中感悟沧桑巨变、凝聚奋进力量。2024年4月,学校入选江苏省党建工作先锋高校培育建设单位,是18所入选高校中唯一的民办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