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铁匠铺里的乐章
■李青蔓
劳动节于我而言,并非游园的热闹或假期的闲适,而是与一串串声音和一抹抹气息紧密相连——那是祖父铁匠铺里,叮叮当当的锤打声,以及空气中飘浮着的煤烟、铁屑和滚烫金属交织的温热味道。
祖父是位铁匠,于乡间默默劳作了一生。他的铁匠铺坐落在老街的转角,一间矮小、幽暗的小瓦房。门前总堆着些锈迹斑斑的铁料与半成品农具。儿时每逢假期,当小伙伴们纷纷外出嬉戏或随父母走亲访友时,我常被奶奶差遣去给祖父送饭,或是不自觉地被那神秘而有力的打铁场景吸引,留在那充满烟火气的地方。
劳动节,本应是劳动者的休憩之日,但祖父似乎并不太在意这规矩。只要有人拿着待修的犁头、锄头上门,或有尚未完成的订单,他多半会撸起袖子,点燃炉火。他说:“农人等着用呢,耽误不得。咱这手艺,是为他人服务的,人家需要时,咱就得在。”这话质朴如他手中的铁锤,却在年幼的我心中,刻下了对“劳动”最初的理解——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踏入铁匠铺,迎接你的便是那熊熊燃烧的炉火。火舌舔舐着炭块,在风箱的助力下呼呼作响,将铁块烧得通红如流动的岩浆。祖父用长钳夹起炽热的铁块,稳稳置于铁砧之上。随后,他举起大小不一的铁锤,目光专注,手臂肌肉隆起,一锤接一锤,精准而有力地落下。“叮!叮!叮!”清脆且富有节奏的锤声,我常听得入神。原本笨重、生硬的铁块,在祖父的锤炼下逐渐变形、延展,最终化作一把锋利的镰刀、一个结实的耙子或是一个精巧的门环。汗水沿着祖父沧桑的脸庞滑落,浸湿了他那灰蒙蒙的工作服,他却浑然不觉,全副身心沉浸在那锤与铁的对话之中。他的手粗糙、布满老茧,关节粗大,那是劳动者的双手,能将冰冷钢铁化作温暖有用之物的手。
“五一”期间,来铺子的人似乎比平日更多。有拿着农具前来修补的农民,脸上带着焦急与期待;有定制铁艺小物件的乡亲;还有好奇这渐行渐远老手艺的返乡青年。祖父总是耐心接待,细致询问需求,而后一丝不苟地完成。他鲜少提及“劳动最光荣”的大道理,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劳动者的价值与尊严。每一件经他手的工具,都凝聚着他的汗水与心血,承载着使用者的希望与生计。
如今,祖父已年迈,铁匠铺也早已不在,老街变了模样,那熟悉的锤声也已随风散去。但我知,它并未真正消逝,而是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它激励我在自己的岗位上,像祖父挥锤那般,专注、投入,追求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