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传统武术进校园,培养身心俱健“水滴娃”
■丁 健
扬州市江都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坐落于江都区芒稻河西岸,西邻扬州七河八岛风景区,周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学校秉承“水滴石穿”的校训,践行“追求卓越、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以“习武强心”为抓手,培养“文武兼修,身心俱健”的“水滴娃”。学校设有扬州市小学普及武术的探索与研究实验班,先后获评江苏省实验小学、扬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扬州市核心素养展示先进集体。
优化师资,美化环境
做精“人才”文章,组建活力团队。为确保武术教育的质量,学校由专职体育教师、外聘武术教练和班主任组成充满活力、团结合作的教学团队。专业武术教练金锦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深厚武术功底,是江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金式三十六杀金刚拳”的传承人,曾获扬州市少儿武术比赛一等奖、扬州市刀剑全能冠军。武术教学团队中的4位体育教师同样业务精湛。在他们的影响下,学校多名教师爱上武术,以武立德,以武会友,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体育教师培训,博采众家之长,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教学技能。
做优“提质”文章,打造高效环境。学校以武术文化为核心,整合多方资源,设有安装空调的武术专用训练教室,同时重点精心打造一厅、一廊、一场、一林的特色区域,保障日常武术技能的训练。一厅,即水滴厅,是武术爱好者们锤炼技艺、提升水平的“演武厅”;一廊,即“武韵廊”,展示丰厚的武术历史与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一场,即“尚武场”,是武术表演和交流的绝佳场所,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武术的魅力;一林,即“功夫林”,是以武术为主题的健身树林,让学生体悟习武、修文、成长都是“慢功夫”,涵养意志品格。
体教融合,以武健身
学校不断探索武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新途径,致力于将武术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从普及到提高,从学练到展演,实现“文武兼修,身心俱健”的育人目标。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开足优化,确保每位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锻炼时间。开学初,教导处将武术课程纳入学校体育教学计划,并在课程表呈现,统筹推进,各班每周的体育课中都有一节课进行武术教学,用来开展武术操的教学与简单武术套路的教学,大课间活动保证全校学生进行至少10分钟武术操训练。
另外,学校将学生武术操与武术套路表演纳入一年一度的体育艺术节与“六一”庆祝活动中,武术队的表演总能赢得观众最热烈的掌声,每一次展示都让更多人了解武术,爱上武术,有力推动了这项运动在校园中蓬勃发展。
助力“双减”,以武养德
学校以武术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勇于探索,提前谋划,推出系列举措,助力“双减”落地。
构建“水滴娃”武术校本课程。学校在确保执行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开发“水滴娃”武术校本课程“龙腾虎跃——习武强心微课程系列”,不断丰富课程资源,通过基本功、五步拳、初级长拳、太极拳、基本兵器、散打的练习,促进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学校通过校本课程普及中华武术的基本知识,加强对学生的武德、武礼教育,努力让他们德艺双修。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校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在每个班级安排一节社团活动——“少儿武术”,从传统武礼、教学礼节、竞赛礼节、表演礼节等方面挖掘武术礼仪,结合“八礼四仪”将武礼融入日常学习生活,让武礼变成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培养知书达理的小学生。
打造精品武术队。2023年秋学期以来,学校在一、二年级选拔优秀苗子组建了两个精品武术队。一年多来,孩子们日复一日地刻苦训练,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艺,动作刚柔并济,不仅练出了气势与自信,而且彰显了武术的神韵与气度,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以上“沉浸式”武术活动的开展,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活动,更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取得了减负增效的效果。
肩负重担,“武”出风采
武术教育的引入,让孩子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学会了承担社会责任。学校定期组织武术表演和比赛,让孩子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武术技能和精神风貌。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也让他们意识到作为中华儿女,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学校开展武术课程育人20多年来,坚持科学训练,以文化传承为己任,发扬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运动员和武术爱好者。孔德佩等多名学生先后在国际、省、市武术比赛中获得上百次大奖,学校多次获得扬州市少儿武术比赛团体二等奖,获评扬州市江都区体教融合项目武术布局学校。学校组建不久的精品武术队在2024年扬州市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武术(套路)比赛中获团体一等奖。
传统武术进校园,学校的“水滴娃”们不仅在身体上得到了锻炼,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滋养,变得更加健康,更加自信,更加有责任感。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加强武术课程建设,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开展丰富多样的武术交流活动,让武术成为学校一张闪亮的名片。
(作者系扬州市江都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