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小学生爱上“行走的课堂”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让中小学生爱上“行走的课堂”

■孙青

近年来,笔者经常看到一些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也常会听到身边孩子及家长对学校研学旅行活动的吐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研学旅行热度持续攀升的今天,中小学校应主动回应各方关切,积极开展好此项实践活动。

笔者以为,研学旅行作为教育与旅游相结合的新业态,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衔接的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应该立足“教育+”本质,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抓好活动各环节,聚力打造让学生喜爱、家长青睐的“行走的课堂”,帮助孩子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了解国情,不断增强“强国复兴有我”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探索、超越自我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也理应是开展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与教育追求。

活动前,要加强谋划与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要将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以学生在校总年限为时间轴,以各个年度为时间节点,组织学科教师一起系统谋划好“大方案”,做到立意高远、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学习有效,既不能脱离学科教育去孤立地开展研学旅行,也避免出现不同年级段同类主题内容设计因缺乏梯度而降低学生参与的兴趣的问题。在后期分年度落实“大方案”时,要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精心选择与设计好研学旅行营地和线路,吹响宣传发动“小喇叭”,拧紧责任分工“螺丝钉”,织牢安全防护“平安网”,备好后勤保障“百宝箱”,周密制订好每一次活动的具体“小方案”。

活动中,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一是始终贯穿教育主线。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承受能力和实际需要,让他们跟着课本、循着山川、追着名人、和着节气,在与名胜古迹、山川湖海、科技基地、纪念场馆等亲密接触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悠久,感受革命光荣历史的豪迈,感受改革开放成就的辉煌,在“行走的课堂”上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向阳向上,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青少年。

二是始终校准实践标线。学校开展研学旅行不能“只旅不学”,也不能“只学不旅”,要将教育部等国家部委的相关政策要求与课程标准有效衔接,与多个学科广泛融合,努力从简单的“活动化”走向丰富的“课程化”,让学生在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研学课程综合实践中,手脚动起来,眼睛亮起来,思维活起来,心胸阔起来,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性格开朗的时代新人。

三是始终把牢安全底线。我们要坚持安全第一、防范为主,充分发挥学校工作团队组织领导作用,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同时主动协调公安、文化旅游、市场监督、研学营地、旅行社和家长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提增工作合力,切实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并加强推演,不断完善,确保研学旅行活动安全、有效和可持续。

活动后,要注重反思与反馈。

在学校层面,管理者要对照活动方案,复盘师生全流程的表现样态,以问题和效果为导向,开展一次全面深入的反思:本次研学旅行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有哪些值得肯定并可固化保持、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努力以高质量的反思为后期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提供可复制的范本。在学生层面,管理者要关注学生在旅途中学到了什么、如何学的,可以组织故事分享会、演讲、绘画、作文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成果评比反馈活动,持续放大研学旅行活动的正能量效应,同时也能反照学校组织工作的得与失。

世界是孩子的“书本”,孩子是世界的“色彩”。让我们释放孩子的天性,带领孩子自由翱翔,在研学旅行这“行走的课堂”中,一路行走一路歌,一路成长一路景!

(作者系淮安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淮安区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