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南京理工大学新一代火炸药青年创新团队在强国强军建设中绽放青春风采,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韶华驭“火”心系家国
■本报记者 阿妮尔
上高原、进戈壁、历严寒,试验场上耳闻声声爆响,甘冒风险测得一个个宝贵数据;坐“冷板凳”,啃“硬骨头”,向火炸药创新制高点发起一次次冲锋,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持……
这是刚刚收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集体——南京理工大学新一代火炸药青年创新团队的工作日常。这支年轻的队伍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院士的带领下日复一日不懈攻关,诠释着南京理工大学“强军报国为精髓、献身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基因,用青春和智慧写下科研报国的铮铮誓言。
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
逐梦火炸药科创最前沿
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总是活跃着许多年轻的身影。他们穿梭在办公室、实验室,一丝不苟地推导、操作。我国在火炸药方面整体达到国际水平,某些技术已在国际领先,这些干劲十足的青年作出了极大贡献。
“团队共有68人,35周岁以下的45人,占比66%。”团队负责人、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张文超介绍说。新一代火炸药青年创新团队由化学与化工学院火药装药技术研究所和从事含能材料研究的青年教师及部分研究生组成,是一支很“新”的队伍。团队甘坐“冷板凳”,矢志占领火炸药国际创新制高点,锚定国防领域新问题,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首次利用化学裁剪原理发明梯度硝基发射药,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攻克中小口径武器发射药因钝感剂带来的发射有害现象严重、长贮稳定性差等世界军械领域难题;突破欧美等国尚未解决的装药技术,大幅度提高我国火炮射程和射速,对世界同类火炮弹道性能实现全面超越;首创分子裁剪理论,构建火炸药科学体系,在全球率先合成出室温下稳定存在的高能五唑阴离子盐,相关成果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有望突破制约我国武器装备整体性能的能量水平瓶颈……
目前,团队已承担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等20余项重大项目任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防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国家级、省级奖励20余项,展现出极强的战斗力、创新力、活跃度。
“团队充分彰显了年轻人的特性,大家科研基础扎实,思维更有活力,抗挫能力和事业心也非常强。”张文超说,这支年轻队伍为火炸药研究注入了更强的动能。
一片科研报国的真心:
攻坚克难捍卫战争“主粮”
火炸药(含能材料)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国防实力,堪称战争“主粮”。
“火炸药技术是国际封锁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依靠自主创新研制。”张文超说。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渴望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国防建设和国家发展作贡献。
怀着这样的拳拳之心,团队成员多年如一日地攻坚克难,一次次做到“从0到1”突破的同时,在艰苦环境中用千百次实验将成果不断优化,使其能够在保卫国家安全上得到应用。
“很多课题历经数年,经历千百次失败,但我们绝不气馁,也绝不放弃。”团队成员、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周杰说。火炸药装备需要同时满足高能量和安全要求,还要做到精确控制。团队师生从几微克的小剂量开始试验,一点点加大剂量,直到满足武器装备的应用需要。
检测环境适应性是火炸药研制的重要环节。冬季向北、夏天往南,攀上高原、深入大漠……为了测试火炸药在各种温度、环境中的性能,成员们的身影出现在祖国各地,脚步总在极艰苦的环境中停留。团队不少人都记得,在冰天雪地的深山老林中做完试验,盒饭冻得冰冷,成员围在一起支锅做饭的情景。“那时,大家心中满满装着对祖国的承诺。”周杰说。
火炸药装备是大国重器,火炸药轮储则是国家国防战略的又一重大需要。我国每年有万吨以上退役火炸药,弹药种类多、剂型复杂、风险极大。团队创造性地提出资源化利用技术途径,将退役火炸药制成环保烟花、侦测气象火箭推进剂等多种产品,产值达300多亿元。团队还深度服务安全生产,起草我国第一个被联合国采纳的爆炸品国际安全标准,高标准支撑国家民用爆破器材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年均出具1万余份危化品技术鉴定、化工反应安全评估报告。
一种代代相承的追求:
言传身教彰显优良传统
“我高中时就听过王泽山院士的故事,高考时选择南理工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保研时选择了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专业。”东北姑娘王晰文是新一代火炸药青年创新团队的一员,她的专业选择和团队的研究一样,充满“传承”的意味。
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源于“哈军工”火炸药科。70多年的发展中,“为国铸利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深铭刻在师生心中。“尽管有一定危险性,但大家都义无反顾。这次获奖是国家对我们的认可,这是巨大的精神鼓励。”周杰说。
“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做实验,帮我们提升科研能力,开阔学术视野,更重要的是教导我们要做对国家有意义的研究。”王晰文说。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专业无所谓冷热,只要祖国需要,任何专业都可以光芒四射”……相对“冷门”的火炸药相关专业在王泽山院士的事迹为公众熟知后,成为越来越多热血青年的选择。他的精神也支撑着众多青年学者在漫漫科研路上无悔前行。
“年轻人的思想更开阔、开创能力更强、成绩也更好。希望他们在未来继续发挥独特的创新能力,做出更大更好的成果。”得知团队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王泽山这样寄语。
多年来,团队发扬“哈军工”光荣传统,坚守“培养杰出人才、打造国之重器”的使命担当,持续构建红色育人格局,构建军工精神育人工作法,打造“火药中国”“兵器中国”等课程群和“王泽山院士精神实境课堂”等思政品牌,推动国防军工领域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近年来,南京理工大学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国防底色、工信特色”思政工作体系建设,坚定青年人才“强国有我”的理想信念。“我校强化‘党建+学科’理念,推动党组织建设与学科团队建设互促互进,双向赋能,将党建工作成效、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等纳入学科团队评价体系,进一步强化学科团队矢志创新、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路贵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