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共写,共谱幸福的诗意生活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共读共写,共谱幸福的诗意生活

——一位新教育人对《教育的目的》的读写思行研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 董艳

图为作者指导学生观察

图为作者带领学生读书

英国教育学家怀特海说:“我用教育的节奏来指一个特定的原则——不同的科目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在学生的智力发育达到适当的阶段时采用。这个原则在实际运用中对任何有教育经验的人来说都是十分熟悉的。”20年做学生,20年做教师,在我的人生中,这个原则与我形影不离,它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是怎样体现的呢?我能以自己的角色转换体验为教育的节奏提供一个个案参考吗?

浪漫感知:

在新教育书籍中与文字同行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浪漫阶段是开始领悟的阶段,这个阶段,知识不受系统的程序支配。”我就是在浪漫阶段,被教育书籍改变了。

工作初期,我一度感到茫然,不知道该怎样才能排解在异乡的寂寞,不知道是否还要在忙碌工作之余,保持上学时代的读写习惯。

沉入夜色,追问在我耳畔响起:“什么样的姿态才是一位教师该有的教育姿态?才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用生命来书写?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教育的世界,融入教育甚至是人的生命呢?”带着这些困惑,我读了《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于漪老师那句来自生命深处、闪烁教育阳光、流淌教育情怀的话——“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震撼了我。于漪老师的“如水姿态”也引发我的深深共鸣—— 一辈子学做乡村教师,一辈子甘做乡村教师。我告诉自己:选择做乡村教师,就选择了在黑板前站立的姿势。

为了学做教师,我逼使自己在没有任何参考的情况下独自准备教学设计。我一遍遍在寝室里模拟课堂教学,一点点将《人民教育》上的班主任工作做法摘抄在备课笔记本上,积累做教师的点点滴滴……同事们都说我傻,现在什么都是“拿来”的,谁还自个儿钻研呢?

一个躲起来“瞎琢磨”的“傻瓜”,入职一年就成为一匹黑马,一路过关斩将,我拿到霍邱县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打破了获奖教师的教龄纪录。之后,公开课不断,交流不断。为了不降低大家对我的期待值,我又走上“挣分数”的道路,教学成绩显著,我却没有感到丝毫的教育幸福。

《礼记·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010年,我工作5年了,困惑再次来袭:“教育是什么?生活是什么?教育与生活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共处呢?”我想教学相长,我想获得教育幸福,却苦苦找不到出路。

一个人的改变,或在一本书,或因为一件事。我很幸运,在工作的第5年,遇见了新教育。我发现,教育教学原来可以这样有意思。

2011年,我从异乡调回故乡。我们学校成为新教育实验学校,我的生活被师生共读共写包裹了,我成了那个最痴迷的人。自此,“教育阅读”和“教育写作”融入我的生活,我走上“读写思行”这条幸福的诗意之旅。

业余捧文学,业务捧文章。阅读像呼吸一样融入我的生活,不读不寝。《新教育晨诵》等文字丰润了我的情感;《致教师》《教育的目的》等书籍为我的课程研发保驾护航……读什么,便思考什么。我开始颠覆以往写读书笔记的方式,尝试着以“浪漫—精确—综合”的方式记录我的读书生活,先在整体上关注一本书的主旨,然后用辩证的态度审视其具体内容,提炼书中精华,最后总结梳理阅读感悟。捧读一本书,我都会写上2万字左右的读书笔记。这种“走近—走进—走出”的阅读方式,让我的“开卷”更加有益。

书忌耳传,文贵自得。几千万字的阅读,1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让我认识到:“‘读’是穿越他人的世界,‘写’是雕刻自己的时光。读写就是穿越到他人的世界后,再回到自己的时光中和自己对话。”我的读写也引来他人的关注。我成为教师领读者,和教师们共读;在《教师博览》首届读书论坛上分享一个农村教师的教育写作心得;在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上讲述一个乡村教师的读写故事……用文学滋养心灵,用文章洗涤头脑。每一种文字的背后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阅读,正是我探析不同灵魂最诗意的方式之一。

《教育的目的》一书说:“从接触单纯的事实,到开始认识事物间未经探索的关系的重要意义,这种转变会引起某种兴奋,而浪漫的情感本质上就属于这样一种兴奋。”学海茫茫,披卷壮我书生本色;师道漫漫,挥毫铸我教师精神。作为新教育学校的教师,这个阶段我获得的幸福就是——与其把文字养在心里慢慢遗忘,不如把文字晾进生活记录分享。

与文字同行,我叩问:“我是谁?我身在何处?我将往哪里?”被文字浸润的朴素之心告诉我——我的眼前是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我的身后是一颗颗期盼的心。我,就是立在眼与心之间的那个人,带领那些稚嫩的心灵往更光明处前行。

精确学习:

在新教育共同体中与大家同行

《教育的目的》写道:“精确阶段也代表一种知识的增加和补充,这个阶段,知识的广泛的关系居于次要地位,从属于系统阐述的精确性。”从浪漫地感知新教育,到走进新教育各种共同体,我深切地体会到精确学习对自己的深刻影响。

2013年起,我走进新网师(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在哲学课程和语文课程的网络课堂上,我探索着一名乡村教师的幸福所在。汲取语文大师的教诲,在全国各地的学员们身上借鉴经验;借助《构筑理想课堂》的学习,利用有效教学框架的备课方式,践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理念……我与各年段孩子们一起探索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审视他人的课堂后辩证纳入,反思自己的课堂后拨正提升。教授《跟踪台风的卫星》一课时,我检查孩子们的批注,发现贾建文在“‘哈’,小星星笑了笑说,‘我是第三代气象卫星……’”这段话的旁边注了一个“!”。王琰在“‘小东西!’台风狂怒地嚷着,‘你可知道我的厉害?鱼儿见我……’”这段话的下方标了一个“?”。

随后,我调整了教学,以《捕捉课堂细节,走向教学相长》为题将这节课写了下来:“我预感到这两个符号后面一定蕴藏了孩子不一样的体会,他们的体会或许暗合了我的备课心思。在备《跟踪台风的卫星》这一课时,我就发现这一课的语言形式与我们平时所学习的对话又有了很大的差别。在孩子那里,这将是一次学习的契机。我对孩子们独立穿越文本及共学前的补充批注充满了期待。”

不间断地梳理并总结,我逐渐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课堂叙事形式:教材解读,用走近的方式,站在读者、学者和教者的角度剖析文本价值和教学价值;课堂叙事,用走进的方式使用现象学描述法,还原一个本真的教学现场;教后反思,用走出的方式分析自己的解读与教学差异,预设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出入。每一次,我都会写上2万多字。这是一个乡村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自教之路,也是新网师给予我的幸福。

2014年起,我成为新教育种子教师,担任年级组长,带着伙伴们开启“共读·共写·共行·共享”的网络学习模式。研讨群里,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把每月共读共享定为我们幸福成长的第一步。我们读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的书及其他新教育方面的书籍,这些阅读及群内交流在唤起共鸣的同时,也让伙伴们感受到不同于之前的生命存在方式。

2015年,我写了一首诗《萤火虫》:“萤火虫有梦想/提着灯笼照家乡/青草地,山坡上/哪里都有小灯光//萤火虫,追梦想/提着灯笼赶路忙/孩子孩子,你别慌/一盏一盏全点亮//萤火虫,织梦想/提着灯走四方/乡亲乡情,一箩筐/到哪儿都把故乡装。”同时,组建新教育萤火虫亲子共读工作站六安分站。我和义工们组织开展分站线上、线下活动,阅读推广覆盖50多个乡镇、10多个县市,惠及8000多名师生。以文字点燃自己,照亮孩子,温暖大家。作为新教育阅读推广人,我在乡村谱写了一曲朴素、幸福的新生命之诗。

2020年,我“去而复返”,修改记录我阅读经历的书稿《业余捧文学,业务捧文章》。再进新网师,为了给自己一个重启仪式,我开始学习新网师执行院长郝晓东的课程《人是如何学习的》。

我一边在新教育萤火虫六安分站中努力服务,一边在郝晓东的课程里奋力学习,相继阅读《刻意练习》《倾听着的教育》等书。日日写作,夜夜打卡,写下《听郝晓东老师讲课,我看我》等10多万字的读书心得;完成《学习,教师的终身课题》等作业10多万字。在学习“学习迁移”时,郝晓东给予我教诲,我梳理并剖析自己十年来的主题式读写思行。

携他人同行,我在线上线下主持了几十场交流活动。每一次交流,我在梳理自己的同时更加认识了自己。100多万字的笔记见证着我的教育幸福,我的教育诗意也就有了源头之水,在不经意间潺潺而出。

《教育的目的》指出:“精确阶段要使人一点一点地接受一种特定的分析事实的方法,要按照有条理的顺序获得其他事实,从而对浪漫阶段的一般内容作出揭示和分析。”携手新教育,与大家同行。在这个阶段我深刻体悟到,应当以各种课程为依托,在新教育生活中和孩子们幸福地诗意行走。

综合运用:

在新教育生活中和孩子们幸福地诗意行走

《教育的目的》指出:“综合阶段是要使人摆脱知识细节而积极运用原理阶段,形成智慧。”在新教育共同体中不断精确学习,我和孩子们渐渐走上教育的综合期。

2013年10月7日0:08,我在新教育在线构筑师生诗意栖居的去处——乡土乐主题帖。自此,在新教育的引领下,我在乡村开始了一场以“抒写‘乡土人生’,深植‘乡土情怀’”为旨归的幸福跋涉。

我逐渐认识到,语文科目可有多个和多种语文课程。凭着对乡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乡村孩子语文学习特征的一定把握,带着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认识,携着对新教育儿童课程的点滴体会,我提出“乡土田园诗意教育观”,开启系列课程探索。

2013年9月,我启动课程“沐浴古来之风”。黎明,我借助手机教孩子们吟诵,在《笠翁对韵》等古典文化的熏陶中,从平仄声律到古诗吟唱再到绘画解析,我们在对对子里穿越,在古诗词里穿梭,在小古文中徜徉。

诵过小古文《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后,午餐时,孩子们都能按秩序安静地排队下楼。盛汤的时候,好多孩子都自愿让更小的孩子先来。我知道孩子们是读进去了,文字的精髓悄悄地影响了他们。这种无痕教育就是孩子们需要的幸福教育。

2013年11月起,我们随着《向着明亮那方》的吟唱步入“那诗意在乡土的歌”课程。我们以读写“乡土儿童诗歌”为主题,每个黎明诵诗、写诗、说创作小故事……共读共写,共享诗意。周二集体诵诗《麦苗》等富有乡土生活气息的诗,孩子们为诗配画,把诗改成故事;周三我写诗送给孩子们,并引导他们赏析,给诗配画;周四集体作诗,我引导孩子们对乡村中的人、事、物等进行挖掘,确定主题,集体创作《插秧》等诗歌;周五习诗,孩子们用一个词、一句话说说本周诗歌之旅的收获,展示个体创作;周六“寄”诗,课堂上孩子的言谈举止,言语表达时的神情变化,倾听者的面部表情……我用现象学的方式完成一周诗歌课程的记录,如《流淌在麦田里的诗》等,反思教学行为,提升课程质量。

2014年3月,孩子们写诗送我:“一个个孩子,笑了!/一篇篇写话,动了!/一本本书,醒了!/笑了,一个个文字!/动了,一篇篇课文!/醒了,一个个动态!/我们的董老师/很热情,天天钻进教室里/和我们在一起!”听到孩子们的诵读,我幸福地笑了。孩子们纯洁的语言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我们读了600多首儿童诗,我写了600多首儿童诗,孩子们累计创作了3000多首儿童诗,刘铜硕等40多个孩子的诗先后发表于《少年诗刊》等刊物。此外,我写了20多万字的课程叙事,在“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征文中获特等奖,“乡土儿童诗进课堂的实践研究”六安市市级课题于2019年顺利结题。

2015年9月,我们走进“荡舟书海”课程:每月读一本书,每天中午30分钟,每天晚上20分钟。从精心选择到上推荐课,从共同批注到上推进交流课,从组织展示到上汇报课……我和孩子们共读童喜喜的《小小它》等幻想系列书籍、《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等人文书籍、《万物简史》等科学书籍。

我们共读《夏洛的网》,学生刘岚潇写下这样的文字:“以前,我为自己是农村孩子而自卑。后来,董老师带着我们读了那么多书,领着我们和高尚的人对话。我会写诗了,也会写文章了。董老师用文字为我们织网,我相信我这样一个农村孩子也会长成一个美好的人,也能为他人织网。”

我们共读了500多本书。孩子们写的读书笔记、做的手抄报已经无法计算了。我通过课程一次次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摸索着无痕教育,开启了“携一颗心做教育”的主题阅读和系统写作。在安徽省校园读书创作活动中,我指导4名学生参赛,捧回3个省级一等奖,1个省级二等奖。读写可以让乡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享受平等的教育,在古今中外的文字里徜徉。

2015年10月,我们开启“品味乡土生活”课程。我们走进超市,走向晒谷场,走入田间地头,用从阅读中汲取的知识、提升的能力来“阅读”乡村社会,描摹乡村生活。

初冬时期,学生穆蕊蕊的小诗《种太阳——送给我们的乡土》感动了很多人:“冬天到了/忙了几个季节的//动物们,也该/睡一个好觉了//这个时候/我真想种一个/大大的太阳/给他们搬过去//让每颗心灵/还有每寸土地/都暖暖的/香香的。”

“我看见了我们家冻得缩成一团的小鸡啊,我就想我应该种一个大大的太阳了。”穆蕊蕊谈起自己的创作时这样说。当孩子的小诗、创作感言及配画发表后,许多家长被柔软的心感动了。

2015年9月,新教育萤火虫工作站六安分站成立后,在各乡镇教师的协助下,我们开设“萤火之光”课程,进行乡村家庭教育的线上、线下交流。在分享交流中,阅读逐渐改变着农村家庭的教育思想,让各乡镇凝聚成为一个乡村教育大家庭。

我带领21名义工推送线上公益课程“晨诵·共读·说写”,惠及六安市学生2000多名,深受教师、家长和学生们的喜爱。“萤火虫六安分站”公众号多次推送我们的课程和师生、家长、义工故事,萤火虫工作站的故事被六安市人大网报道。

2016年9月,我以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为关注点,研发时空读写课程“远方的诗”,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架起桥梁,提倡孩子和父母之间每周书写一封信,让他们在阅读彼此文字的过程中了解对方所在的环境,感受那被拉长的教育温暖。

携手新教育,且思且行,让更多的乡村孩子、教师享受阅读的快乐,一直是我的心愿。我带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阅读推荐去了高镇小学;带着《从诱惑到信仰》的教师写作话题去了黄山市歙县;带着《阅读,开启我们的诗意人生》去了芜湖市延安小学……200多场的线上线下交流,我依据新教育理念,用文字感染我所遇到的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孩子。

且行且思且写,我开启了主题式的读写思行研。周一携一颗心做教育,我读教育专著,做无痕教育的探索,写教育叙事;周二吟一首诗给孩子,我读诗歌,进行课题研究,写儿童诗;周三带一本书进教室,我读教学专著,进行“阅读指向表达”的课堂摸索,写语文教学叙事;周四雕一篇文入生活,我读文学书籍,观察农村生活,写心语杂感;周五寄一片情给乡土,我读课程研发书籍,结合各个课程的开展写课程叙事;周六留一点思给自己,我读哲学书籍,写读书心得;周日捧一点爱给小墨,我读家庭教育著作,写亲子叙事。

在乡土读写思行研,我写下500多万字的教育教学随笔,发表200多篇文章,出版了一本教学著作,还有一本诗集即将在7月出版。书写使我认识到,教育要用文字为爱作证;在写中锻炼思维,学会反思,最终在自己的文字里与教育幸福地对话。

《教育的目的》强调:“综合阶段是精确性训练始终追寻的目标,是最后的成功。”这个阶段使我坚信,在乡村大地上,用新理念擦亮乡村每个日子,呵护教室里的每个生命,让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能得到生命成长——这也是我们乡村师生应该拥有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应该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的循环周期。”20年了,我变了,我也没变。一年又一年,我做了那么多改变,只是为了我心中不变,在乡村和孩子们一起读写思行。

爬犁生命,澡雪精神,净化灵魂,提升情怀。叩问再次响起:“我是谁?我身在何处?我将往哪里?”不管20年还是30年,孩子们的方向就是我的方向。就这样,守一方乡土教育,书一片生命诗意,我们在乡村大地上诗意栖居。

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誓言:树林美丽,幽暗而深邃,但我还要奔行百里,有诺言尚待实现——我有一个梦,业余捧文学,业务捧文章,在他人的文字里和自己对话,这个阅读情结挥之不去;我有一个梦,让那些乡村孩子生命成长于我的课堂,这个课堂情结挥之不去;我有一个梦,用手中的笔还有我的心雕刻乡村师生生活并带着文学气质,在自己的文字里与教育对话,这个书写情结挥之不去;我有一个梦,在乡村教育的蓝天下,和农村孩子共读共思共写,共享教学相长,这个乡土情结挥之不去。

生命不息,行走不止。

(作者系安徽省特级教师,2023年获评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最美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