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江苏南通海门区举办新教育实验开放周暨“建设数码社区·AI赋能教学变革”交流会
▲图为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新教育实验开放周现场观摩环节机器人与参会代表握手
本报讯(通讯员 赵丽芳)最美人间四月天,海棠如醉柳含烟。4月20—21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新教育培训中心在海门区举办新教育实验开放周暨“建设数码社区·AI赋能教学变革”交流会。来自江苏、河南、陕西、贵州、江西、福建、湖南、海南、安徽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部门负责人、教科研专家、校长和教师等共520余人参会。
开幕式上,海门区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建军致辞。他分享了海门成立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项目组,全区域纵深推进新教育实验的经验及取得的成果,希望大家以这次开放周为契机,深化交流、展示经验、提炼成果,一起深度卷入“AI赋能教学变革”的探索研究,以更加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理事长、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许新海作《新教育实验“建设数码社区”的探索与思考》报告,介绍了新教育实验建设数码社区行动的探索历程。他说,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广阔创造空间的同时,教育人要思考:AI赋能数码社区,如何重构教育场景、空间与生态?教师、学生、家长在智能体应用上如何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如何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类型数码社区?走向未来学习中心,如何使大规模教育走向个性化、定制化?最后,他强调要在技术创新中守护教育本质,教育需要AI赋能的数码社区,也要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游戏、游学,走进博物馆探索、探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伟平作《智能时代的“人”和人机关系》学术报告。他首先围绕“智能机器人”与“人是什么”两个话题,厘清了“人工智能是什么”,然后从哲学视角分析了人机关系。他说:“我们要拥抱新技术,摒弃人与智能机器人之间的二元对立观念,倡导人与智能机器人之间来一场‘达尔文式的协同进化’,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内共生’或人机一体化。”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副校长祁华忠、河南省安阳市滑县英民中学教师王辉霞、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副校长石超、山东省日照市新营小学党支部书记郭洪洁等11位教育工作者分别从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等角度,呈现了新教育实验区域和学校建设数码社区行动的生动实践和深入思考。
“田园教育”倡导者、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庆明对11位嘉宾的叙事报告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他提出,真正的“AI赋能”应该关注教育的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关系、教育的效率提升与速率控制关系、教育的工具支撑与价值引领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共生,才是“AI赋能”所希望的教育。
与会代表们分组考察了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能仁中学、实验小学、东洲小学、东洲长江路小学和新教育小学。海门区通过这6所学校的6个现场、38节展示课、14个行动叙事等,展现了海门中小学校“建设数码社区”的探索历程和研究成果,为“AI赋能教学变革”提供了校本化实践样本。
据悉,每年上半年举办的新教育实验海门开放周是新教育实验的重大活动之一,承担了为新教育实验年会预热的任务。本次海门开放周既有专家报告,也有生动的课堂;既有海门经验的分享,也有其他地区的行动叙事,丰富了与会代表对“建设数码社区”项目的认知,激发了大家对“AI赋能教学变革”的探索兴趣,为各地新教育实验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为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