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阅读的价值
■朱永新
在讨论阅读的价值之前,我们回想一下沉浸在阅读里的孩子是什么状态:他们的状态一定是安静、专注的,他们的心灵在知识的海洋中是完全自由的。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经常阅读的孩子跟其他孩子的气质是有差别的。
有一次,我们前往湖北随县一个善于营造书香校园的乡村学校观摩,看到那些孩子眼神明亮、气质高雅,顿时觉得爱读书的孩子的确是不一样的。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已经超出许多同龄人,在一个愿意阅读和钻研的孩子面前,即使是成年人也会给予更多的尊重。
那么阅读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促进大脑发育。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约有 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可以与1万个其他的神经元相联系,也就是说人的大脑可以有 1000万亿种神经元链接方式。这就说明我们的大脑蕴含着无限的潜力,未来有无数的可能性等待我们去创造。大脑神经回路就像一个农田灌溉系统,我们要思考:如何让水流到更远的地方?需要什么样的沟渠?如何不让沟渠长出杂草?怎样给沟渠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大脑也是用进废退的。怎样让神经元联系更紧密?阅读是最好的方法。儿童早期,是大脑发育成长最快的一个时期。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大脑需要活的知识,需要发挥举一反三的功能。观察力和解释观察现象的能力对创造也很重要。创造力的神经学解释,就是两个神经回路激发了第三个神经回路,这就是创造力的神经机制。阅读给大脑以丰富的信息,能促进大脑的发育。
使人认识自我。苏格拉底借着德尔菲神庙的铭文告诫世人:“认识你自己。”这是哲学的使命,是苏格拉底的使命,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深思的问题。在苏格拉底所在的时代,认识自己的途径是与智者对话。 2500 年后的现代社会,我们的选择多了很多。智者不仅仅是我们周围的智慧之人,也是一本本充满智慧的书。因此,与名著进行对话,就成为我们认识自己从而改变自己的捷径。
认识自己的过程是一个从被动到自觉的过程。当我们哭喊着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迎接我们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我们来到了哪里。我们无法描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切,那时能做的就是接受自己周围的一切并睁大眼睛瞅着这个世界。这可以说是我们人类最初的“阅读”方式,人类也是通过“阅读”来适应社会的。依赖于视觉的阅读正是因为有了处理间接信息的能力,才使得人类能更快捷地学习知识,更迅速地融入社会。通过阅读,我们寻找自己,审视社会,与大师对话,与经典为友,能独处一室而体验世间百态,能生活平顺而照样尝遍人生百味。
因为阅读,我们可以在15岁的时候触摸80岁老人的内心世界,并学会在心灵上始终与人为善、与人为伴,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纯净的精神家园。阅读不但让我们认识自己,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桥梁”。
助人发现榜样。新教育实验的生命叙事理论认为,每个人的生命其实就是一个故事。有的人能够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一部“传奇”,有的人则把这个故事写得很普通、很平庸,甚至把故事变成了“事故”。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取决于你作为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是不是用心在书写,是不是努力地在改变自己。
那么怎么才能有效地改变自己?我们可以寻找生命的自我镜像,也就是说,为自己寻找一个人生的榜样,努力活成榜样的样子。
阅读恰恰就是寻找自我镜像的一个路径,能够帮助我们不断地寻找更好的自己。认识自己的目的在于改变自己、超越自己,使身体和心灵逐渐成长为独立的个体,融入社会中去获得幸福并体现价值。
职场畅销书《与鲨鱼同游而不被生吃》中说:“我们的生活通过两种方式在改变着,一是通过我们所交往的人,二是通过我们所读的书。如果你不结识新的人,不读新的书,想想看,你就不会发生改变。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不会成长,事情就这么简单。”
阅读不但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而且能帮助我们改变自己。阅读能帮助我们克服畏难心理,做一个勇敢的人。维克多·雨果说:“聪明的人面对生活困难时,从书中获得慰藉。”
环境的艰苦和贫瘠并不是导致一个人思想贫瘠的最大原因,更不能将其作为思想贫瘠的借口。有一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在东莞打工的吴桂春失业后准备回老家,为了退还100元借书证押金,到图书馆写了这样一段留言:我来东莞17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12年。书能明理。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
这段文字让很多人感动。其实阅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一旦不再读书,我们的梦想就会日渐湮没在忙碌的环境里。更可怕的是,如果失去自己的一个又一个梦想,我们就会逐渐沦为生活的奴隶,为了生活而生活。
读不同的书,你会品尝到不同的滋味,感受到不同的快乐。小说里的波澜曲折,散文中的诗情画意,古籍里的激扬文采,不仅能提升文化素养,还能为孩子的心灵打开一扇美不胜收的窗户。海伦·凯勒虽然看不见美丽的物质世界,但我相信:通过阅读盲文作品和依靠超常的记忆,她看到的风景可能比我们大部分人看到的还要美。
保持内心安宁。阅读所能解决的除了生存之外,更重要的是能给心灵以慰藉。真正的内心安宁是指内心的充实感、价值感和意义感,是指深刻地自我认识之后对自己所选道路的认同感。有了这种认同,我们就会在成功时不骄不躁,在失败时不灰心丧气。这种内心的安宁状态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体现了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我们只有真正让阅读变成生活方式,才不会在各种诱惑中迷失,才能在奔波劳碌里找到自我的坐标,无论遇到什么风浪,始终能平静从容地傲然屹立。
(作者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