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步章:逐梦前行 一路向阳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荀步章:逐梦前行 一路向阳

■本报记者 李大林 糜晏嵩

个人档案

荀步章,扬州市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正高级教师(三级),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江苏省首届教学名师,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教科研先进教师,扬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持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5项,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2021年荣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另眼看他

荀步章从儿童认知风格切入,以解决大班额授课制下难以因材施教的问题为目标,构建了小学数学因材施教的实践模式。基于对455名学生认知风格的调查,他概括出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几种不同认知方式,进行分类教学,建构不同教法、拓展学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荀步章的实践研究证明,虽然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有很大难度,但是只要找到不同切入点,以不同形式开展研究,是可以推进并取得成效的,他在这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成尚荣

荀步章老师始终怀揣着深深的教育情怀,在漫漫求索之路上留下坚实足迹。早年受恩师金成梁先生点拨,他便在心田播下希望的种子,凭借矢志不渝的教育信念,完成了五级专业台阶的跨越,其奋进历程令同侪赞叹。然而,人们往往只看到特级教师展现出来的光环,他们所得到的掌声和鲜花,却没有看到他们付出的艰辛与汗水,没有看到深夜里的孤灯孑影。

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所写:“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荀老师之所以能够成大事,成为一名令人敬佩的特级教师,就是因为甘于奉献的精神,他愿做他人眼中的“闲人”,在别人投身俗务时深耕杏坛;亦能成为他人眼中的“忙者”,在别人懈怠时持续精进。这份独特的生命节奏,让他得以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数十年如一日地深耕,那些令人钦佩的成就背后,实则是数十年静默耕耘的累积。

作为教师中的杰出代表,荀步章老师折射出扬州教师群体的集体影像。正是无数个“荀老师”以心血浇灌,方能实现扬州教师素养的整体跃迁。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张晓东

每个人一生中,总有一些场景会铭刻在心。对荀步章而言,大专毕业前的班级联欢会上,金成梁老师动情地哽咽:“将来,我们班同学中如果不出现一位特级教师,我将终生遗憾”,就是这样的场景。

1999年毕业于江苏省高邮师范学校,荀步章在小学数学教育的田野上,已耕耘了近27年。金老师当年的话,让他内心震动,也在他心里播下了梦想的种子。这一路,他逐梦前行,虽然梦想的种子已经开花——2016年被评为省特级教师,但他从没停止脚步,始终扎根在宝应的教育沃土上,不断耕耘,一路花香。

找准方向,向上生长

荀步章说,上学时金成梁老师对自己影响最大,工作以后,宝应县实验小学校长陈士才则引领他一路成长。1999年9月1日,是荀步章在宝应实小正式工作的第一天。下午4点多,他接到会议通知,到了现场才知道会议内容,原来是陈士才主持的省级课题第一次集中研讨。“一下子校准了人生理想的轨道!”荀步章说,那次研讨,让他很受触动,“做教师,不是光要上好课,还要有问题意识,善钻研、能写作”。

老师的嘱托,校长的引领,给了荀步章坚定前行的信心和力量。在此后的日子里,他一步一个脚印,潜心研学备课,绘声绘色讲课,认认真真批改作业,深入研究学习低、中、高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做好每节课的课后反思。每次参加教研活动,他都会做好充分准备,虚心向老师和专家请教。

做一名善于思考的数学教师,是荀步章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善于思考也激励着他不断超越,不断前进。“教育的目标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并不是未长大的成人。”秉持这份本真认知,荀步章始终真心真意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发现并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尊重学生的认知风格。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教学实践和深入细致的观察,荀步章发现,高密度提问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而在不少教师的课堂提问中,记忆性问题居多,推理性问题次之,创造性、批判性问题极少,有些教师提问后停顿时间短,学生思考时间不足。他梳理总结出教师课堂提问的三方面问题:边讲边问正在取代灌输式讲授;课堂提问以记忆性问题为主,技巧相对单一;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方式占绝对优势,尤其体现在语言互动上。

怎样才能让课堂提问变得适切、高效?通过广泛阅读、反复实践和系统梳理,荀步章提出有效课堂提问的“六个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更容易使求知欲得到满足,提高学习自信心。这就是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注意高度。”荀步章认为,除此之外,有效的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宽度、坡度、角度、效度和密度。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敏锐捕捉学情,把儿童放在课堂中央,才能科学预设并提出恰当的问题。

“我经常思考‘给学生最好的’。什么是最好的?如何给他们?他们需要吗?他们得到了吗?”荀步章说。这份专业追求的“执拗”劲头,让他迅速站稳了讲台:工作前5年,10多次获得市、县级赛课一等奖,其中8次是第一名。其间,他还多次代表扬州参加国家级和省级课堂教学比赛,均获一二等奖。

站稳讲台只是第一步。对于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闪光点,他也从不轻易“跳过”,总会“追问”为什么。这份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也驱动着他抓住每一点碎片时间,早早晚晚,把教学的点滴感悟记录下来,用实践检验思考是否有效,前前后后,反复比较,汇总数据,仔细分析。就这样蹲下去,静下来,一天一天,一段一段,他的研究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不断提升。这些年来,他专注于思考教育教学,先后形成百余篇论文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教学与管理》《中小学管理》等各类专业期刊。关于儿童认知风格的研究,也逐步丰满起来,“追求适合儿童认知风格的因材施教”的实践成果,不仅成功申报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相关成果还获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荀主任取得这样的成就,我们一点也不意外。”宝应实小数学教研组组长潘振阳告诉记者,虽然荀步章已经获得了多项荣誉,但他至今从不虚度光阴。潘振阳回忆说,一次集中阅卷,荀步章负责组织,明确分工和阅卷要求后,老师们都开始投入地阅卷,荀步章没有在阅卷室转来转去,也没找人“海阔天空”,而是一个人坐在阅卷室角落,捧着一本书聚精会神地阅读。

携手同行,向下扎根

“我到实验小学做老师,是被荀步章‘忽悠’来的。”接受采访时,宝应实小党总支副书记吉祥开场的第一句话就让人颇感意外。原来,吉祥和荀步章是高邮师范的同学,上学时两人关系就非常要好。中师毕业后,荀步章继续读了两年的大专班,吉祥则到乡镇工作。毕业后,荀步章仍经常与吉祥互动,在他深入细致的“恳谈”下,吉祥于 2000年调到实小任教。

“从读书时纯真的同学友谊,后来变成了亦友亦同事,现在的感觉是亦师亦友。”谈到两人之间的交往和情谊,吉祥用这样一句话,描述了对荀步章成长变化的感受。吉祥告诉记者,到宝应实小任教后,20余年间,他上过4次省级公开课,4次课时间跨度很大,但每一次公开课的成功,都离不开荀步章的支持。从试上、到研讨、到反复磨课,乃至现场展示环节,荀步章从未缺席,而在思路、细节和情绪把控等方面,他也会把自己的想法、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

正如吉祥所言,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荀步章从来不是埋着头走自己的路。求学期间,他就掌握了做课件的技能,那时做课件使用的软件操作较为复杂,做一个课件耗时很多。每当有同事上公开课寻求帮助时,荀步章从不藏私,总是尽己所能予以支持。“精美的课件能为课堂增色,背后的辛劳也一言难尽。”荀步章说,做课件是一件苦差事,往往一次难以成功。每研一次课,课件就得修改一次,有的课件反复修改,甚至要花几个月。工作前三年,荀步章在课余时间为同事备课备赛做的课件就有40多个。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承担大负荷的工作,让我休息和陪家人的时间很少,但也有意料之外的收获。”荀步章告诉记者,每次有老师出去赛课,他作为课件“大拿”都会一起到现场,协助调试播放课件,而对他这样的有心人来说,每次赛课都是一个很好的观摩和学习机会。陪着赛课的次数多了,他不仅眼界变得开阔了,对教育教学的认知也在不知不觉间得到提升。

2016年被评为省特级教师、省教学名师后,荀步章曾写过一篇文章回顾自己的专业成长经历。文中写到,2016年与阔别多年的金成梁老师重逢时,他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内心有着对老师的无限感恩。他还写到2002年评“教坛新秀”前的一个细节,那是他工作的第三年,“扬州市组织骨干教师申报,我想参加,但根据市里相关文件要求,资历尚不足。此时,校长陈士才一直鼓励我,使我鼓起勇气交了材料……我成了幸运儿……”

越努力越幸运。荀步章用自己的经历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在逐梦前行的路上,他每一步都踏得坚实;在携手同行的路上,他从未忘记给予过他引领与帮助的人;在自己一步步成长后,他也从未吝啬过给人帮助。

许峰是一名“85后”教师,2012年,从宝应县鲁垛镇中心小学初涉教坛,工作6年后,考入宝应县桃园小学工作,2023年又考至宝应实小。随着工作岗位变化的,还有他对教育教学的认知。在专业成长之路上,从最初的心气颇高、缺少方向,到如今踏实沉稳、谦虚好学,一直给予他引领的人就是荀步章。“从一点不懂,到站稳讲台,再到做课题、写论文、做项目,工作的每一个阶段,荀老师都对我有很大影响和帮助。”许峰动情地说。

“在我们的成长路上,有一个阶段感觉最好。那时每周二下午,陈士才校长会组织我们一起喝茶聊天,没有固定主题,大家会交流最近读的书,教育教学的所思所想等。”荀步章说,大家碰撞思想、相互启发,交流结束后,也没人布置任务,但往往一两个月后,就会在传达室看到参与交流的老师有论文发表。“后来,我们把这个活动叫作‘相约星期二’沙龙,现在想想,这确实是一段非常难忘的时光,也是一种很不错的团队建设模式。”

初心不改,耕耘不辍

陆晶晶是宝应实小数学教师,也是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小学科学兼职教研员,作为一名走上工作岗位才6年的教师,她的成长速度不可谓不快。这既离不开她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荀步章的悉心引领。

“刚毕业那段时间,家里长辈不太愿意让我做教师,但我就喜欢教书。后来,终于做通长辈的思想工作,我如愿考到曹甸镇中心小学任教。”陆晶晶告诉记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但成长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遇到好的引路人。

2022年5月,陆晶晶第一次参加赛课,通过乡镇初赛、全县复赛之后,她找到荀步章帮助磨课。“那时,我跟荀主任还不是太熟悉,谁承想,他第一次听完我的课,就写了满满一张A3纸的听课记录,上面不仅有对这堂课的中肯评价,还写明了哪些书要看,哪些课例要学习。”更让陆晶晶感动的是,当年6月1日,荀步章还专门给她打电话,让她建个腾讯会议室,约好时间请专家再把上课内容推敲一遍。那次赛课,她获得扬州市二等奖。从此以后,她对小学数学教学更加“痴迷”,接连获得省、市赛课一二等奖。

2023年,城区学校招聘教师,陆晶晶以优异成绩考到宝应实小。后经推荐考核,荀步章让她挑起县教研室小学科学兼职教研员的担子。在荀步章看来,陆晶晶是他在乡村学校中发现的“一块宝”。作为小学数学教研员,要想把全县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带好,必须有一个核心团队,像陆晶晶这样的年轻教师,既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有悟性、肯钻研,还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吃苦、愿奉献,只要指导得法、找准路径,就能很快成长,并发挥良好的示范引领效应。

在这一思路指引下,荀步章在每个乡镇和城区学校,都不断挖掘和培养好的“苗子”。多年来,特别是2018年到教研室工作以后,他以课题、项目为牵引,先后带领200多位教师持续探索实践,外出交流400余人次,完成典型课例100多节,省内外赛课展示100余次,获省、市赛课一等奖20余次,50多人次受上级部门表彰。

既要带队伍,还得抓特色。无论是在宝应实小任教,还是在教研部门工作,荀步章对于教育教学、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都倾注了同样的热情和智慧。唐龙妹是宝应实小珠心算项目负责人,兼任扬州市珠心算教研员,在她的心目中,宝应的珠心算工作能走到扬州市前列,跟荀步章的引领支持密不可分。“不管是平时训练、外出比赛,还是组织相关教师培训等,荀主任都非常支持,这让我们在工作时能放开手脚,全身心投入。”唐龙妹说。

2023年,荀步章被任命为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肩头的担子也慢慢加重。如今,他全面负责全县小学段教学教研工作,包括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常规管理、优学课堂推进、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他还是扬州市儿童数学学习风格研究所、新疆伊犁州教育局“援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并兼任5个名师工作室的指导教师,担任宝应县名师工作总室负责人;全县30多个省、市、县名师工作室(坊)的管理工作、经费安排、活动谋划、年终考评,全县各类名师称号的申报评选和考核管理,全县青年教师的“135”培训考核等,他都要参与其中;宝应中小学“三乡思政”大思政课体系建构、项目推进、梯队培训,也由他负责谋划协调、组织实施。从小学数学教师起步,随着个人专业成长和工作岗位变化,他正逐步成为一个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领路人,工作头绪越来越多、事务更加繁杂,但他始终以诚恳的态度、专业的精神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专业职称高了、行业影响大了,也曾有经济条件更好的区域和学校向他伸出橄榄枝,而荀步章却从没有动摇。“当年毕业时,就有机会到扬州等地工作,但我选择了回到家乡。这么多年,宝应教育培养了我,现在宝应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我,我就要把根扎在这里,与每一位宝应教育人一起,继续耕耘、不断跋涉!”荀步章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