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学四重奏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生活美学四重奏

■程帼芳

庄子说:“天地间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美的创造,却始终缄默不语。那些美景、美图、美食、美文,往往就在寻常光阴里,不经意地触动心弦。

最熟悉的美,莫过于身边的风景。“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美从来不是奢侈品。当四月的风拂过扬州城,整座城市便化作一卷渐次晕染的水墨长卷。这座城市的韵味,既在瘦西湖的潋滟波光里流转,也在青石板铺就的深巷中沉淀。每至四月,扬州就如同被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将色彩倾覆在琼花、桃花、杏花的枝头,让二十四桥畔的芍药与牡丹竞相绽放。穿行在东关街的茶香墨韵间,游人们总能在转角处,与千年文脉不期而遇。

美与色彩共生,你的眼睛可以看到多少种颜色?中式美学有很好的诠释。这种东方色谱的诞生,始于先祖对山川日月的凝望,对草木鱼虫的摹写,更源于对自我心性的体悟——内外交融的审美哲学,让中国风色彩始终带着山水般的诗意与含蓄。从蒙昧时期的浑然一色,到先秦时期形成的五色体系,青赤黄白黑构筑起华夏视觉基因,关乎自然,关乎时间,关乎生活。园林中的花窗花墙初看或许不显惊艳,待光阴流转,方能在回廊转角处读懂粉墙黛瓦间流动的中式审美。

而美食的存在,恰为“美”注入鲜活的烟火气。汪曾祺先生在《四方食事》中写道:“四方食事,不过人间一碗烟火。”食事本就是最接地气的生命艺术。汪先生谈吃,总能在俗常与雅致间找到精妙平衡,他以明快的笔触勾勒食事,三言两语便能让油盐酱醋跃然纸上,鲜香滋味透纸而出。当先生笔下的野菜春卷、咸菜茨菇汤从文学意象走向餐桌实景,食客们恍然发现,那些纸页间的饕餮之趣,蕴藏着中国人最本真的生活美学。

如果说美景、美图、美食是生活给予人们最好的礼物的话,那美文就是人们对生活的馈赠。黑塞在《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中写道,“当蝉鸣奏响了夏日的旋律,春天在最后一场细雨中安静地落幕。夏日的阳光悄悄拉长了白昼,炽热的烈阳炙烤着大地,散发出孩童般的热情与不羁。”跃动的文字,流淌着诗的飘逸与画的奔放,永不止息的流光溢彩在字句间碰撞,凝结成一幅永不褪色的水彩长卷。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一场柔雨,青草更青。我们的展望也这样,当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来。”这恰似对生活的温柔提醒,面对烦恼,我们不妨学会在雨幕中静听、静看,或许另一扇窗会豁然洞开,推窗而望,满目青翠。

美育的本质,在于唤醒感知力而非灌输知识。真正的美育,应如春风化雨——在教室外观察叶片脉络,在课堂上品味诗词意象,在生活中感悟“蝉噪林逾静”的禅意。诗歌既是审美的载体,更是生命的镜鉴,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触摸温度,透过韵律感悟哲思。

放慢脚步你一定会发现,美,从来不在远方。愿每一位教育者都能成为美的播种者,让校园处处绽放“美美与共”的绚烂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