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堡老周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陈堡老周

■徐兆宏

“陈堡老周”是恩师荣休后自拟的视频号名称,上大学前,他一直生活在兴化市西南部的陈堡镇。前年,他站完最后一班岗,尽情享受夕阳无限好的退休生活。从网名和制作的内容来看,他的乡土情结十分强烈,每天创作一首诗或一首歌词,歌咏家乡陈堡镇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由此,我再次成为他的铁杆粉丝,在与恩师的交流互动中,感受他的渊博学识和博大胸襟。

20岁出头,集俊气、才气、正气于一身的“陈堡老周”,跨出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大门来到高邮师范学校执教。他是八三(1)班《文选与写作》的授课教师,是我遇到的最优秀的语文老师。当时“陈堡老周”大不了我们几岁,师生关系十分融洽。上课讲到动情处,他会习惯性地把二八开的头发轻轻向后一甩。于是,“大shuai周”的雅号不经意传开了。一传十、十传百,最后竟成为邮师“五大亲热称谓”之一。他一教便是三年,最后两年还兼任班主任。

说起“大shuai周”,首先不得不佩服他的帅气范儿,这也成为小迷弟、小迷妹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尤其他一年四季身着不同款式、得体而又新潮的服装,上身从衬衫、毛衣到皮质风衣,层次分明;下身裤子笔挺,皮鞋油光锃亮。课堂上见到他,仿佛春风拂面。

第二“shuai”,当然要数他的“课堂范”,不管是文体解读分析课,还是作文指导课,每一节课都让我听得激情四溢。印象最深的一课,是关于《诗经》的分析,他从文本《蒹葭》《氓》荡漾开来,情境式的佐证材料,一口纯正的普通话,一手质感鲜明的独创瘦体粉笔字,在没有PPT的年代,让课堂呈现出活泼有趣的状态,颇有后来央视“百家讲坛”的风格。下课铃响了,我们正听到痴迷处,不愿离开课堂,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一次,邮师的朱延庆校长听了“大shuai周”的课后,赞不绝口。随后,便组织一批年轻文科老师学习“周氏”幽默课堂。受此鼓励,“大shuai周”这位上课达人从此进入教科研快车道,每年发表许多学术论文、教学随笔。那时,我到学校图书馆看书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期刊上寻觅“大shuai周”的名字,次次都不会失落。

第三“shuai”,归结于他的每一次华丽“转身”。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shuai周”经人才引进,先后就职于上海市振华外经职业技术学校、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作为华师二附中语文教师,他连续多年任教高三毕业班,教学智慧就像一泓清泉,汩汩流淌,滋润一方。

荣休后,他重归陈堡镇,写诗填词、拍摄视频,将半生积淀化作对故土的深情礼赞。再看“陈堡老周”视频号,一个将乡愁、乡恋、乡歌融为一体的自媒体,以饱蘸浓情的笔墨,将家乡的袅袅炊烟、纵横交错的水网以及淳朴善良的村民借助AI视频技术加以推送,有的作品点击量达几十万,成为讲好家乡故事、传播家乡声音的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