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韧为基,以爱为舟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以韧为基,以爱为舟

——读《别离歌》漫思

■姚海燕

《别离歌》

陈行甲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初读陈行甲《别离歌》,本以为只是对其人生经历的简单回溯,然而深入研读后,却发现这是一本满溢着人生智慧与真情实感的佳作。它不仅讲述了作者人生中的种种别离,更在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生活、对人性、对责任的深刻思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阅读这本书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心灵的触动,更多的是对教学工作的全新感悟。

陈行甲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了诸多挫折与苦难。从初入职场时的艰难摸索,到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坚持原则遭遇重重阻碍,每段经历都饱含着艰辛。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凭借内心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次次战胜困难,在苦难中实现自我的成长与蜕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一些在学习上遭遇困难的学生。有的学生可能因为基础薄弱,在文言文阅读、写作等方面总是力不从心;有的学生则可能因为学习方法不当,投入大量精力却收效甚微,从而产生挫败感,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别离歌》传达出的这种坚韧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中的困难。例如,在教授古代诗词时,很多学生对诗词中的意象、意境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我会给他们讲述陈行甲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鼓励他们不要因为一时的不懂就轻易放弃。让学生明白,学习就像一场马拉松,途中会有疲惫、会有要停下的念头,但只要像陈行甲一样坚守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书中,陈行甲对生活细节的描写细腻入微,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更体现了他对身边人的关爱与尊重。他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点滴,那些琐碎温暖的瞬间,让人感受到亲情的力量。在工作中,他对群众的关怀同样令人动容,从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举措中,可见他对他人情感需求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细节同样至关重要。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的学科,一篇篇课文都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同时,我们也要洞察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通过剖析文本细节、体察学生情感,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例如,对于课堂上沉默寡言的学生,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便可能成为打开其心扉的钥匙。

陈行甲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不断地对自己的行为、选择进行反思。这种反思精神促使他不断进步,让他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反思同样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例如,在一次作文教学课后,我通过反思发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在作文水平上有了明显提高。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与其他教师交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等方式,借鉴他人的经验,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陈行甲在书中写道:“我相信,这样一本带着体温与泪水写成的书,一定会打动人心,引来心灵与心灵的感应。”读毕此书,我深深感到,这些文字不仅是他的故事,也是你我的故事。我不仅从书中感受到爱与温暖,还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前行的力量,并将再次背起出发的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