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如炬,照亮师途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家风如炬,照亮师途

■秦月红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姑娘,我的生命里始终涌动着两股力量——父亲胸前党员徽章闪耀的赤诚,如熔岩般炽热;母亲掌心老茧摩挲出的质朴,似春泥般温厚。

父亲是一名有着三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曾是基层农村的会计。他自嘲是“芝麻小官”,但管的事情却不少:张家婆媳吵架,他要捧着搪瓷缸去劝和;王家盖房占地起争执,他揣着土地台账挨户丈量……成天忙得脚不沾地,人不着家。记忆中的夜晚,昏黄灯光总映着他伏案的剪影——铺开从报纸上剪下的政策摘要,贴在泛黄的笔记本里,用钢笔在报纸剪贴本上沙沙书写,留下工整的注解。童年调皮的我,会趁他不注意在笔记本上涂鸦,引发父亲难得的愠色:“丫头,这字里行间都是信仰,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本啊!”当各种纠纷在晒谷场上碰撞时,父亲总能用真诚和智慧将矛盾化解在田垄间。那些被糨糊黏合的剪报,那些笔尖下的批注,那些浸着泥土味的记录,让我第一次触摸到信仰的温度与文字的力量。

母亲的勤俭持家亦给予我深远教益。她常常告诉我:“一粒米,半担水!从春播秧苗到秋收谷物,再到碗里的白米饭,每粒粮食都凝结着农民的汗水。”儿时的我懵懂无知,加之体弱饭量小,总是剩饭(姜堰土话称为“剩饭碗”)。直到某日,母亲默默将剩饭吃得干干净净的身影让我突然惊醒——勤俭不是贫寒的无奈,而是对生活馈赠的敬畏。如今每次回家,都会看到母亲穿着旧围裙忙里忙外。她舍不得穿我为她买回的新衣服,仍穿着不知何年的劳保服在农田里忙碌。这份浸润着泥土气息的言传身教,早已在我生命里生根发芽。我见不得学校里走廊白昼亮灯,容不下教室彻夜通明的显示屏,总要亲手解决这些现代文明的“剩饭碗”才觉心安。

当我嫁入婆家后,父母的教诲依然如影随形。父亲常常叮嘱我:“要孝敬公婆,多承担家务活。凡是家庭不和睦的,十有八九都是因为懒惰,不懂得宽容。”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我努力践行父母的教诲,公婆也十分疼爱我,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良好家风的决心。

工作中,我秉持“立德树人”之志,始终坚守“课大于天”的理念,因为孩子们的成长时间不能浪费。课前,我总会精心设计好每一项任务,仔细琢磨每一个重难点,力求课堂四十分钟高质高效。在班级管理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我常常利用班会课给学生们讲述党史故事,让红色基因在童心中生根;在跨学科活动中,我带领学生们在种植园里见证土地的奇迹,在松土播种间体会劳动的价值;在学校陪餐时,带头践行“光盘行动”,用空餐盘告诉学生们“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站在讲台上回望,终于理解家风的深意:它不仅是父亲那承载着岁月痕迹的笔记本,母亲那沾染着经年累月烟火气的旧围裙,更是血脉里奔涌不息的文化基因。当父亲珍藏的党徽别在我的胸前,当母亲纳的千层底成为家访路上的陪伴,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便有了新的接棒人。这份融入血脉的家风,既是此生至珍,亦是奋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