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巍魏:以“易”为梯,摘下“别”样星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别巍魏:以“易”为梯,摘下“别”样星辰

■本报记者 王小亮

日光倾洒,穿过淮安市实验小学新城校区教学楼前香樟树繁茂的枝叶,在林荫道上勾勒出一片片斑驳的碎影。教室的窗外,微风轻拂无患子树,枝头新旧交替的果实与叶片相互摩挲、摇曳生姿。和着窗外的微风,教室内,副校长别巍魏正俯身于黑板前,手中粉笔游走,沙沙作响,带领学生畅游在数学的海洋里。

“数学恰似走迷宫,一旦寻得‘简易’入口,再棘手的‘不易’也能‘变易’。”这句简短话语,是别巍魏在20余载教学坚守中凝练出的智慧结晶,更是他在漫漫教育长河中破浪前行的灯塔。

化繁为简:让数学学习

从“登山”变为“攀梯”

翻开别巍魏的备课本,密密麻麻的批注和精心设计的习题跃然纸上。每一处标注、每一处圈画、每一条辅助线,都记录着他探索“易”学数学的实践历程。

自从主持首个市级课题起,他便毅然踏上破解“数学难,教数学更难”困局的革新之路。在教授《认识方向》一课时,他带领学生到操场上,以竹竿搭建方位坐标,将抽象的东南西北转化为阳光下可触可感的影子;讲解分数概念时,他巧用生日蛋糕,把晦涩难懂的“平均分”演绎成日常生活中通俗易懂的事例。妙趣横生又满溢生活气息的课堂,助力他三次获评全国“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课例登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成为万千师生共享的教学资源。

身为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别巍魏将“易”学数学的教学理念,精心编织成一张无形却强大的知识传播之网。工作室线上平台累计上传300余件微课视频、课件、教学设计。身处偏远乡村的教师,也能透过屏幕观摩他如何巧用折纸演示立体图形,借助超市标签讲解小数运算。他常对青年教师说:“数学绝非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它深植于生活土壤。手中粉笔,不仅可以用来书写公式,更是勾勒课堂与广袤世界相连的桥梁。”

深耕厚植:用初心

点亮走过的每一片土地

2009年,别巍魏到淮安市楚州区流钧中心小学支教。面对泥泞的操场和简陋的教室,别巍魏带着学生们用直尺丈量田亩长宽;发现留守儿童缺少学习用品,他毫不犹豫自掏腰包购置。一年支教期满,孩子们紧紧拽着他的衣角,眼中满是不舍与眷恋:“别老师,你明年还来吗?”支教结束,他对流钧中心小学孩子们的牵挂从未断绝,常以电话与昔日同事交流教学经验和理念。他被评为“江苏省支教先进个人”。

2018年,别巍魏受淮安实小集团委派,担任清江浦区延安路小学负责人。这所留守儿童占比超70%的学校,教学质量比较薄弱。到任后,他第一时间走访留守儿童家庭,看到部分孩子缺乏学习用品,他多方奔走联系爱心企业,为孩子们添置学习用品;发现放学后有部分学生无人照料,他牵头开设“爱心驿站”,组织教师轮流值班辅导作业。短短两年,延安路小学教学质量从全区末尾跃至中上游。家长们感慨道:“别校长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创新致远:让“易”学数学

在变革中绽放光彩

2020年,在淮安市清河实验小学担任负责人期间,别巍魏将目光聚焦于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他打破传统课堂界限,邀请当地农技专家、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让专业实践与学科教学激烈碰撞、迸发出创新火花:校园“亲和园”中,农技专家指导学生测量土地面积、计算有机肥配比;孩子们蹲在田埂边,用卷尺精准测量,运用数学知识规划蔬菜的种植间距……这些“田间课堂”,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智慧,让书本上的文字活化成生动的劳动图景。2022年9月,央视对这些别具一格的“数学劳动课”作了专题报道。“易”学数学理念,进一步在真实场景中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作为淮安市市级学科带头人、淮安市“533英才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别巍魏始终铭记1999年初登讲台时立下的誓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摘下数学的星星。”直至今日,无论日程多么繁忙,他每天都会走进教室,蹲下身子与孩子们探讨解题思路,与同组教师交流教学心得。这些,依旧是他最为享受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