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大有可为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大有可为

■本报评论员

近日,全国总工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表示,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将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开展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这是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后,首次开展全国性劳模表彰。这份最高规格的礼赞,不仅是对劳动者的崇高致敬,更是对劳动教育时代价值的深刻诠释。

劳动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劳动教育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使命。我们必须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劳动为笔、以精神为墨,书写全面发展与精神丰盈并重的育人答卷。

弘扬劳动精神、推进劳动教育是人格塑造的基石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专门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弘扬劳动精神、推进劳动教育摆到更加重要、更加突出位置,深刻把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科学确定劳动教育的内容,积极构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自觉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努力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是推进“五育”并举不可或缺的内容,更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各级各类学校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不断创新劳动课程供给,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健全评价标准,助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实践能力。主动探索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的劳动教育服务体系,发挥家庭基础、学校主导、社会支持作用,形成共同推进劳动教育的强大合力。

弘扬劳动精神、深化劳动教育要统筹兼顾、传承创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要将弘扬劳动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宣讲传播劳动模范立足岗位、报效祖国的感人事迹,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认同和厚植劳动精神。要将弘扬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教育深度融合,开展走访身边劳模等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情感,知晓劳动创造未来、劳动创造价值的道理。要将弘扬劳动精神与传承工匠精神深度融合,通过学习感悟工匠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品质,引导学生持续学习、勇于创新。

劳动是成功的必经之路。以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引导广大学生用劳动谱写时代华章、以奋斗创造美好未来,成为具有正确劳动观念、高尚劳动精神、熟练劳动技能和深厚劳动文化素养的新时代劳动者,是对劳动模范精神的坚定传承,更是对实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奋斗目标的坚实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