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少年心事几人识
——读《永不结束的夏天》有感
■刘卫锋
《永不结束的夏天》
[意]玛尔塔·巴罗内 著
张皓舒 译
新蕾出版社
健康的情感发育和充实的精神成长,可以助力儿童通向幸福人生。然而,儿童可能由于种种原因遭受误解和伤害。意大利作家玛尔塔·巴罗内的小说《永不结束的夏天》,叙写了奥利维和尼娜在假期中相识、相伴,一道探秘古老的椴树庄园,揭开一段百年前的少女往事,收获心灵的成长的故事。这部作品不仅适合儿童阅读,更值得每一个大人静心一读。
全书14章,结构安排严谨协调,宛如14行变奏的诗。本书在情节设计上,环环相扣,抽丝剥茧,逐步揭开林中老屋发生的神秘故事;在人物塑造上,通过当代人物活动牵引出百年前境遇相似的故事,展现出她们的生存状态,将家人的漠视、自我的救赎、百年的邂逅、历史的共情等融为一体,触动读者的心弦……这部作品提醒成人尤其是为人父母者,要更加关心、关爱儿童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成长得更好。
故事的高潮是尼娜又一次在梦里得到启示,从梦中惊醒的她在凌晨3点邀上奥利维一起赶到树林,找到帕洛玛的窖藏,使得帕洛玛留在椴树庄园的那些文字于百年后神奇地重见天日。又因为奥利维母亲慧眼识珠,那些文字有望出版,重放光彩。
为什么是两个孩子揭开了另一个孩子的百年之谜?这正是我们阅读这本小说应当追问的。奥利维和尼娜两人在探秘过程中一点点觉察到,冥冥之中,帕洛玛似乎在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他俩去发现自己的痕迹。对此,两人坚定地认为,因为他们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都被亲近的人抛弃过。“因为我们明白……孤独的滋味,我们明白……世界破碎的感觉。”正是这种同病相怜的体验,让奥利维和尼娜更敏感地捕捉到帕洛玛的笔记折射出的精神状态和情感温度。因此,他们对帕洛玛的这句话产生强烈的共鸣——
“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意味着扛起许多责任。在这一系列责任里,包括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
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多么振聋发聩的世纪呼声!瑞典教育家、作家爱伦·凯曾寄望20世纪成为“儿童的世纪”,期待成人在研究儿童特点的基础上,实施教育改革,保卫儿童天真纯朴的自然本性。但是,帕洛玛所处的时代并没有给她这样的机会。受制于当时的观念,她的家庭约束与打压了她的天性,母女间不仅性格不合,且一直有一道隔阂,让她们无法理解对方。这道隔阂,是那个时代下家庭教育观念对儿童自然本性的漠视和钳制。帕洛玛只能将心事付诸笔端,在花园里默默耕耘,待在珍奇馆里,愤懑不平地幻想着另一种未来。
生活在百年后的奥利维和尼娜又如何呢?无疑,较百年前的帕洛玛有了巨大的进步。奥利维的母亲虽然忙碌,但是在儿子情绪不佳时,她努力用热情与挚爱温暖孩子。尼娜的继母也是如此。在尼娜焦急等待即将返程的查巴纳先生、心情十分低落的那几天,继母阿格拉雅看在眼里,及时送上关切,并明确表示愿意倾听。也就是在那一晚,尼娜做了一个梦,这个梦引导她最终揭开“大地之心”的秘密,发现帕洛玛视若珍宝的手稿。可见,亲人的爱,间接参与了谜题的揭开——让尼娜在感受爱与温暖之后进入美妙的梦境——一个群芳吐艳的大地。这美好的境界既是现实的投射,也是儿童精神世界的发育。
就在这个夏天,得益于两个孩子的探索,百年前帕洛玛的故事重见天日,并为人所知。也许,这就是书名“永不结束”一词的深意吧。
愿我们每个成人都能欣然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呵护他们的天性,尊重他们的志趣,让每个孩子生如夏花般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