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扬州市职业大学打造现代产业产教联合体,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园企校共建 产教科相促
■本报通讯员 沈新华 高艳
“真没想到,我大二就能领到龙头企业的顶岗实习工牌,非常激动。”近日,在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习的扬州市职业大学学生陈锐告诉老师,毕业后,他将正式入职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幕已经拉开,在扬州市职业大学,像陈锐这样“毕业即就业”的学生不胜枚举,就业率、留扬率持续向高的背后是该校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和“613”产业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产教科城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扬州市职业大学深入实施“园企校”共建,依托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晶澳(扬州)太阳能科技集团共同牵头成立扬州“341”现代产业产教联合体,瞄准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试验试制、工艺及方法研究、产品检验等共性技术需求,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金方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产业头部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不断增强产教融合深度和广度。
聚焦产业需求
打造产教融合“新范式”
“同学们,在新能源汽车的检测与维修中,AEB系统的故障诊断是常见工作。比如,当系统频繁启动或误触发时,我们需要通过数据来分析原因……”这是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教学团队开设的公开课。这堂课不仅是技术应用的传授,更是扬州市职业大学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的缩影。
从2021年起,扬州市职业大学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增设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2023年启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建设,一年后学院获批江苏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创新采用“N+1”合作模式,联合学校5个学院的8个专业,全面对接比亚迪全产业链需求。围绕扬州市“613”产业体系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潍柴亚星汽车、新扬新材料等区域企业深度合作,组建“技师+工程师+教师”混编团队,开发特色教学资源,打造“学习场”与“工作场”融合的实训场景,开展“现场工程师”育人试点。
近年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面向扬州20余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关联企业职工开展技术技能提升培训,累计培训近万人次,助力企业高技能人才梯队建设。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为代表,扬州市职业大学始终秉持“树匠心、砺恒心”的价值理念,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知理论、懂技术、善协作、会管理、能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致力“双向奔赴”
校企共筑技术“蓄水池”
“扬州市职业大学的毕业生技术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对新技术掌握速度快,工作态度更是难得。”扬州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人事部部长廖裕亮评价道。扬州市伏尔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周爱斌也表示:“这些学生不仅有理论基础,还能提出创新想法,正是企业需要的人才。”
为强化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衔接,扬州市职业大学绘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岗位与知识能力拓扑图,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打造“学创工坊”,开展“科研+育人”传承行动、“项目+实践”创新行动。通过高年级指导低年级的“阶梯化”“导生制”形式,多维度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面向“学创工坊”学员开放教师的各类科研课题,推行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融合;打造团队育人模式,扩大教师参与“科教融汇”育人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师生在科创中共同成长,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基于项目课题,该校学生获得50余项专利授权,《日光温室热湿调控系统设计》等6项毕业设计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晶澳太阳能教育研究院院长刘虎城说:“到我们晶澳来实习的这批毕业生,不仅迅速适应了工作环境,而且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职尽责,轮岗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在技术岗位上的创新潜力非常突出,对细节的关注和快速学习新技术的能力都非常强。”
匠心传承破壁垒
工匠学院体系“育新机”
同样在企业进行岗前实习的,还有扬州市职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的毕业生祁才。“我的职位是中试车间的研发员,负责产线的运维。”祁才说,企业的研发岗往往是毕业生们最看重的岗位。为了获得心仪岗位相关信息,他大一时就在学校的安排下前往晶澳生产线参观。
2023年4月,扬州市职业大学与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智能光电与智造”产业学院,并成立晶澳创新班。祁才终于等到机会,成为创新班的学员。刘虎城表示,光伏企业设备复杂,不少学生进入产线后无法很快上手,至少要有半年的学习时间。为了更快地培养专业人才,晶澳将生产线微缩,保留核心装备递交给学校,同时将全新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教材,让学生从大二开始深入企业产线,缩短专业人才培养时间。“包括祁才在内,这一批创新班的学生共有12人进入中试线的研发岗。”刘虎城透露,此前,这个岗位一般招聘的是本科生。
扬州市职业大学党委书记马顺圣说,近年来,扬州市发挥政府统筹职能,优化教育服务产业机制,推动产教融合立法,以市域产教联合体为载体,紧紧围绕产业需求,实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城市,扬州市通过构建“工匠学院体系”,围绕高端装备、新能源等13个重点产业打造特色工匠学院,通过“工匠—教师”角色转换加速高技能人才储备。扬州市总工会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建立名城工匠人才库,去年举办劳动和技能竞赛70多场,推动1000多名产业工人提升技能等级。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整合头部企业资源,校企协同共建专业、开发课程、组建团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马顺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