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不走套路”的路老师
■周云龙
路璐,一个有个性、有意思的人。
她的名字本身就有点意思。从盐城景山中学跨越万里去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支教,与维吾尔族初中生第一次见面时,她在黑板上认真写下“路璐”二字,笑着问道:“从我的名字里,大家可以看出我父亲的姓是什么吗?”多数孩子第一次见到“路”姓,怯生生地答:“路。”她继续问:“你们能看出我母亲的姓吗?”孩子们纷纷摇头。路老师又说:“我妈妈的姓,藏在第二个‘璐’里——王。璐是美玉的意思。咱们新疆盛产玉石,如和田玉。这个字与美好的品质相关,如温润、光洁、纯净等,女孩子取这个名比较常见。”一个自我介绍,变成一场小型“汉字听写会”。孩子们好奇地瞪大眼睛,感慨道:“语文原来这么有意思。”
路璐的“有意思”,不仅在课堂之内。
两度援疆,两次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采访路璐的人,一拨接一拨,有记者,也有同行、朋友。“三八”妇女节前,记者和她聊了很多关于支教的故事,最后追问了一句:“获奖了,你有怎样的感受?”她摆摆手:“我只是尽了微薄的力量。”
有朋友问她:“为什么两次到那么远的地方支教?”她答:“第一次只待了一年半,我们班的学生还没毕业,《声律启蒙》兴趣班才进行一半……他们舍不得我走,我也舍不得他们。”
援疆期间,路璐走遍察县13个乡镇,送教送学60多场。有同行问她:“苦不苦?”她干脆地说:“我不回答。”不过,她私下告诉我,苦不苦只是一种自我感觉。说“不苦”,别人可能认为她虚伪;说“苦”,是她主动申请过来的,并且很有收获,这个问题很难答,因此她选择不回答。
路璐还面对过这样的提问:“男同志来支教也就罢了,你一个女当家的,家庭怎么撂得开手?”她当场不客气地回怼:“谁下的定义?女同志就必须以家庭为主?”路璐说,妈妈从她小时候就教育她要独立,这种观念至今都影响着她。“我的妈妈会希望我怎么做?作为母亲,我又希望我的女儿将来是什么样的人?我正在做的,就是妈妈希望我做的;我希望女儿成为什么样,我首先要变成这样。”
有意思的是,她的女儿也对她有过疑问。第一次援疆时,暑假前最后一课,路璐说可以延迟返乡,给学生们讲讲课外内容,问学生们是否愿意,结果孩子们热烈响应,甚至有几个高喊:“老师,到我家来。”路璐当场决定面向全校开一期兴趣班,补充国学基础知识。开办公益性质的兴趣班,在当地还是第一次。她计划从诗歌入手,“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让更多新疆孩子学习《声律启蒙》,接触经典文化,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时,女儿从盐城来到新疆探望她,却发现妈妈比平时上班更忙,申请办班、联系场地、准备教材……看着妈妈回到宿舍时疲惫的样子,女儿小声感叹:“妈,为什么做好事这么累?”路璐回答:“对啊,如果做好事太容易,那天下都是好事,个个都是好人。”转念一想,这个问题不能这么草率地略过,她该和女儿交交心了:“什么是好事?不一定是正能量的、高大上的,但一定是能令你开心的事。你做一件事,别人在他的位置未必了解,也未必理解,不能因为自己做好事,就认为一切都顺理成章。另外,做好事是自觉自愿的,那就不要有太强的目的性,不要太期待回报,不要因此让别人处处围着你转。”路璐对“好事”的解读,有这样3个维度。
后来,路璐女儿主动请缨,担任国学兴趣班的助教。更让路璐欣慰的是,国学兴趣班的招生海报都是女儿亲手设计、制作、张贴的。聊到这些年新疆支教的收获,路璐坦然地说:“这是其中一个,令我意外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