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谁带走了少年的快乐?
——读《少年厌学》有感
■熊文轩
《少年厌学》
陈瑜 著
文汇出版社
为何越来越多的孩子会请假逃离校园?为何曾经的知识殿堂成了一些孩子心中的“禁地”?当少年厌学不再是个例时,我们亟须深入探究背后的成因。
在《少年厌学》这本书里,青少年心理学家陈瑜通过与12个厌学少年深度对话,揭开他们内心的隐秘世界,将这些真实而痛彻心扉的心声呈现给家长、老师乃至整个社会,引发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
书中所选案例反映了青少年的生存困境。“学霸”宇骋原是同学们眼中的榜样,却在无止境的攀比中迷失自我,陷入焦虑与不安。成绩起伏不定的女生乔一,将自己的价值与分数紧密相连,对外界评价过度敏感,最终失眠、焦虑乃至抑郁。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提到的学业困境只是厌学现象的冰山一角,更深层的原因往往埋藏在家庭与学校的土壤中——父母的“控制欲”让孩子无法呼吸,家庭关系的紧张让孩子心神不宁,同伴的排挤则将他们推向孤独的深渊。
这些孩子在沉默中挣扎,在深夜里啜泣,遇见了陈瑜老师后,找到了倾诉的出口。在书中,陈瑜与孩子们之间的对话是一面镜子。她以平等的视角、足够的耐心走进少年的内心世界,不评判、不指导,只是倾听。真诚的交流方式创造了安全的氛围,让少年们敞开心扉,勇敢发声。
面对这些迷惘的少年,我们该如何伸以援手?
首先,家长需要摒弃有条件的爱,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支持与信任。得60分的孩子和满分的少年,都值得关爱与鼓励。我们要用“你今天过得开心吗”代替“今天考了多少分”,用“我看到你的努力了”代替“谁家孩子表现得好”,让家真正成为孩子的避风港。
其次,学校和老师要给孩子多维度的评价。教育的真谛在于帮助每个生命找到独特的价值与意义。评价不应仅限于冰冷的分数,而应涵盖品德、体能、艺术、劳动等多个方面。当我们真正看见并欣赏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时,他们或许就不再那么执着于他人的目光,而是实现自我认同与成长。当然,这不仅是对教育体系的挑战,也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需要探索的课题。
读完此书,对身为教师又身为父母的我而言,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与洗礼。事实上,没有一个孩子真正厌恶学习本身,他们只是在成长的道路上暂时迷失了方向,他们渴望被理解、被接纳、被看见。他们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引导、陪伴。
《少年厌学》是一本关于成长困惑、心灵探索与爱的启示录,值得细细品读。愿所有迷途的少年,都能在家庭和社会真正的庇佑与爱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