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盱眙技师学院)依托地方产业发展优势,通过产教融通、校企融合、德技融汇,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三融三适”人才培养体系——
产教“握指成拳”助力“县”再出发
■本报记者 许妍 李大林 通讯员 张红霞
“现在,我月薪1万多元,和父母一起在县城买了房,还靠自己攒钱买了车……”在盱眙精益模具有限公司多轴加工区域,车间技术总监、23岁的徐马飞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中考结束后,他抱着“学一门过硬技术”的朴素愿望来到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盱眙技师学院),刚毕业就被“伯乐”——“校中企”盱眙精益模具有限公司相中,高薪纳入麾下。
徐马飞是盱眙中专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的受益者之一。
盱眙素有“新兴轴承之都”的称号,轴承锻件是其优势产业之一,“钢管轴承”链上产业现已发展成为拥有约40家生产制造企业、年销售额约50亿元的县域主导产业。这些数字背后,是盱眙以轴承产业为代表的一个个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数字赋能和集群发展实现华丽转身的生动案例。其中,盱眙中专的身影格外显眼。
作为县域唯一一所职业学校,盱眙中专肩负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重任。“推动专业结构与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相适应,实践教学平台与智能制造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与智能制造企业迫切需求的高素质工匠型人才要求相适应,是助力盱眙‘小县城’一步步闯入‘大世界’的高速通道。”盱眙中专校长张霞说。
盱眙中专解好“三个适应”难题的“题眼”在何处?用3个关键词可以概括:产教融通、校企融合、德技融汇。
培养未来工匠,盱眙中专有自己的“谱”。该校以“产教联动”为先导,主动走到生产端、用人端,成立由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单位组成的“淮安市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教联合体”,绘制县域智能制造产业链上40余家企业14类岗位的需求图谱,为未来工匠“画像”,让人才培养不再“关着门”。
“高职资源下沉到县”是盱眙中专培养智能制造能工巧匠的又一“法门”。该校创新改造“3+3模式”,与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举办智能制造“3+2+0.5+0.5”现场工程师班,学生在完成3年中职、2年高职教育后,再到盱眙装备制造学院进行6个月的工学交替,在产教联合体盱眙企业实习6个月。为避免中职和高职各管一段、人才培养脱节,该校依托“淮安市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教联合体”,共寻人才培养目标并一以贯之。
各种创新举措,让盱眙中专成功探索出一条中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县域高技能人才专项贯通培养的创新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让跨越中职和高职两个办学层次的贯通培养在盱眙中专这块土地上蓬勃发展,为县域产业再出发专项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盱眙中专副校长张建国说。
“企业资源进校”是校企融合的良策。在盱眙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盱眙中专打出了3张牌: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用笃实诚恳的举措吸引企业资源心甘情愿入驻,进校办厂。政府搭台、产业筑基,破解了“人才荒”与“技术渴”。
2013年,盱眙中专第一条真实生产线正式投用,这条生产线背靠的是位列2024江苏百强企业第11位的苏美达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投用后,每年近200名学生在基地实训。下一步,校地企三方计划继续增加投入进行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增加产能。届时,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衔接、融合程度将愈加密实。
除苏美达外,盱眙中专还与昆山精创模具有限公司、云科工业技术研究院(苏州)有限公司合作,以智改数转为牵引,将智能化生产线、现代化教学设备、数字化教学场景、虚拟现实技术深度融合,打造真实生产、实践教学、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文化融合“五位一体”的智能制造“数智工坊”,深化产学研协同。目前,校企已合作设计、开发80多个新产品工艺和工装夹具,深受用户好评。
高铁左右转轴是保障高铁顺利运行的重要配件,盱眙中专“校中企”盱眙精益模具有限公司便是该高精度产品的供应商之一。企业进校以来,该校把教室设在生产线旁、课堂放在生产线上,组织参与实习的学生完成了高铁左右转轴、纺织机械减速器等近20个实实在在的企业生产项目,实现“课岗融通”。实习学生和企业职工一同生产的产品出口到澳大利亚、丹麦等多个国家。在生产线上实习实训的学生,就业后起薪达每月6000元。
以“数控加工实习车间”“数智工坊”为牵引,近5年,校企累计投入6000万元用于教学平台、生产线建设。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学生第一时间习得,毕业后就能在相关企业上岗,解决了学校传统实践教学受限于设备、资源,滞后于企业岗位需求的困境,破解校企合作“两张皮”和“岗”“赛”“证”“课”脱节错位现象。
“人的融合”让校企双方同时受益。校企共组教学团队,教师走进企业,提升技能并转化成教学资源,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指导学生项目实践,形成了“专业名师+企业工程师”双师共导的育人模式。
在盱眙中专组建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中,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等4个专业获批省优质专业。校企共建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型创新平台和实训基地11个,其中省级5个。1200余名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学生受益,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奖项41项。
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必备素养。盱眙中专融合校企文化,从“工匠精神+课程思政”双处着墨,将工匠精神核心内涵融入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检测流程;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精密零件加工、智能产线调试等20个航空、高铁典型项目的教学流程。该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智能制造与工匠精神”获评省级精品课程。
未来中职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培养如何续写?张霞表示:“盱眙中专将继续瞄准产业、深耕产业,让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需求‘对齐’,在加快苏北振兴、建设好总理家乡的伟大实践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