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金钥匙”解锁现代农业“新图景”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江苏大学用活创新资源,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用科技“金钥匙”解锁现代农业“新图景”

■本报记者 任素梅 通讯员 单毅君

“以前育秧插秧都是凭经验,今天专家讲到水稻精量育秧播种技术,让我们把农机农艺结合起来,今年丰收更有把握了。”日前,在淮安市顺河镇,一场别开生面的“农民技能提升型培训班”举行,江苏大学农业“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为当地90多名种植大户详细讲解春耕智能农机装备新技术。

这样的场景在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中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涉农专家教授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为农户量身定制“智慧农机套餐”。“从理论课堂到田间课堂的实践转向,不仅是涉农科研范式的革新,更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江苏大学党委书记李洪波说,学校积极谋划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要素集聚,有组织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在高素质农业人才支撑、科技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上见行动、有作为、作贡献。

跨学科加速农机“智”变

3月底4月初,正是预防小麦地下害虫及苗期多种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在河南南阳的麦田里,江苏大学科研人员指导当地农户安装小麦病害预警系统,利用科技手段实时监测小麦赤霉病。“去年我们小麦田遭了虫害,通过这套智能系统,在手机上就可以看到作物的数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封洪强说。

“这套系统可以保障小麦田间绿色高效生长,防病于未然,背后依靠的是现代微流体控制、集成电路、生物信息和人工智能等交叉知识。”该项目负责人、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杨宁介绍说。

杨宁团队扎根农业芯片研究已有10余年,近年来推出全球首款光电一体感存算集成的农业病害智能感知芯片。相关的成套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集成了病害孢子、环境信息感知等多种芯片,可对小麦、水稻、果蔬等作物的生长区位和病害风险进行实时感知与评估,为农作物“防病减残”提供数据支撑。

“农业学科发展既要注重基础研究,更需要面向国家战略、行业需求,有组织地推进,这对农机装备研发尤为重要。”江苏大学副校长李红表示,学校瞄准农业前沿需求,系统推进有组织科研,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社会服务”科技创新团队17支,开展“方向带头人+跨学科大团队”“清单式、项目制”技术攻关。

近年来,江苏大学涉农学科团队突破水稻低损伤脱粒、精准灌溉决策等关键技术45项,6项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研发残膜回收机、无人收割机、无人植保机等智能农业装备34台(套),联合收获机自适应清选装置等3件专利成果以1000余万元转让,实现转化应用。

让硬科技在田里“狂飙”

连日来,黑龙江的广袤农田里机声隆隆,由江苏大学与北大荒众荣农机联合研制的新型国产圆盘耙正在大展身手。“耙深稳定控制在25厘米左右,地表平整度小于2厘米,碎土率高达95%,土壤翻耕效果非常理想。”北大荒众荣农机总经理赵清建介绍说。

“过去,国内农场和农机合作社采购进口圆盘耙,不仅设备价格昂贵,后期维护成本也居高不下。”据项目负责人、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郭顺介绍,相对原有机具,新型硼钢耙片失效率降低9%以上,使用寿命延长40%左右,油耗降低14%以上,大幅降低了农业生产中的机械损耗和燃油支出。目前,该产品已在黑龙江、新疆、江苏等农业主产区推广应用300余套,有效替代了进口设备。

作为全国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江苏大学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大力推行产学研“123”行动,不断扩大学校知识经济圈和产学研服务半径,强化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校友企业等的战略合作,与江苏常发、潍柴雷沃等领军企业共建10余家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联合研发中心,构建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校地校企合作模式。

“涉农高校要把握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江苏大学校长邢卫红表示,学校围绕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打造形成智能农机装备上下游产业融合的完整产业链、创新链,努力培育国家级智能农机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让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服务乡村振兴主战场、农业生产第一线。

把人才培养建在产业链上

“南疆土壤松软,平土框一下地就把土都铲起来了。”“最好把原来平土框的一排轮做成能升降的双排轮,这样既能控制作业深度又能保持前后平衡,还方便运输。”2月底,江苏大学农机装备工程专业研三学生郭小虎跟随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团队,与农机企业技术人员针对南疆地形对整地平土机械做出适应性改造。

作为江苏大学响应团中央“青年赴疆兴业计划”的研究生,郭小虎已经在新疆农垦科学院开展农业科研实践一年多。“我的成长离不开这里的实践平台,我希望能在自己最好的时光里回报新疆。”临近毕业,他决定报考新疆农垦科学院,为新疆农业装备研究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走出学校到产业一线去‘练兵’,是学校涉农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江苏大学副校长邹小波介绍说,在新农科人才自主培养的设计上,学校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拉近专业与产业的时空距离,要求学生全链条参与,防止出现毕业生“只懂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

围绕新农科人才培养,江苏大学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资源配置,建设“农科+”“工科+”特色课程模块,建强中国农机文化展示馆、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等涉农情怀教育阵地,聘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全国人大代表魏巧等20余位农业专家担任产业教授,不断完善“课堂+田间讲堂”耕读教育体系,推动知农爱农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